1. 首页 > 财经资讯

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来自哈尔滨银行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将大幅增长。商业银行凭借拥有相对庞大的养老客群、有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和较高的用户信任度、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投资配置经验等优势,在拓展养老产业金融服务领域大有可为。

  养老金融需求增加服务滞后

  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而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金形成的第一支柱、由企业组织的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形成的第二支柱、由个人自行安排形成的第三支柱。

  相关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占比过高,导致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滞后,难以分担第一支柱的压力,尤其是第三支柱的配套激励政策、监管机制、产品设计、服务创新等都有待完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开始凸显。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体系、扭转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的局面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具备多方面优势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第二、三支柱养老金是养老保障的中坚力量,部分发达国家养老金资产最高占到居民金融资产的60%-70%。

  在我国,目前居民养老储备还是“以房养老”为主,养老金占比较低。近年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委提出“两条腿走路”方针,要求对现有养老金业务与产品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同时加强养老功能产品创新,扩大产品覆盖范围,进一步向保险、基金、商业养老金等方向创新。在各项利好政策支持下,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相关分析表明,鼓励发展第三支柱,一方面能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养老金融机构专业化操作,把家庭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投资,可优化金融结构。

  哈尔滨银行小微金融部工作人员曹瑜所在团队对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服务的优势和前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其优势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养老客群,通过对银行现有储蓄账户开发“养老账户功能”,能够更直接、高效促进过渡到养老金融账户;第二,商业银行具有较为成熟的产品体系,有较好的客群基础和较高的信任度;第三,商业银行具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和较丰富的资产投资配置经验,能够为客户带来稳定的可持续性收益。

  但从总体看,商业银行的上述优势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目前,个人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养老系列储蓄存款、理财以及资管产品等,但是普遍存在产品“养老”特点不突出、同质化等问题。一是只有极少数产品投资期限达到10年及以上,没有体现养老理财长期投资的特性;二是养老金融理财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并无差别,不符合养老金的累积性质;三是在资产配置方面投向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类型的产品较多,缺少长期资本市场投资,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培养专业化人才和团队

  曹瑜等人士认为,我国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国家实施鼓励和扶持政策、旺盛的养老产业市场需求,为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服务、做大做强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需要在战略上重视积极参与,同时在实操层面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搭建综合业务服务架构。在第一支柱层面,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基本养老保险金托管、存款产品配置和相关资金发放等服务;在第二支柱层面,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年金、雇员福利计划、团体年金保险等服务产品;在第三支柱层面,对个人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养老金融及组合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二是提高养老资产管理水平。养老金资产通常投向期限较长的资管项目,资产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养老金投资收益的稳定性、盈利性以及长期可持续性。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多样化、个性化金融工具,提供多样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

  三是改进和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在进一步丰富完善养老理财、养老资管计划基础上,探索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金融卡、养老特色存款产品等,满足养老客群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丰富产品线,形成完整的养老金融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养老金融属于新兴业务,具有较高的政策性与较强的专业性,覆盖多业务板块,金融机构在内部运营上涉及数据管理、资金核算、资产配置等环节,亟需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人才和专业化团队。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