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新华解读】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接下来这么干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宏观审慎管理工作电视会议,总结2021年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主要工作,部署当前及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新华财经对本次会议传递的信号做了关键解读。

  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顶层设计,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确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实施附加监管,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框架,扎实推进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监管工作,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制度,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回顾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多项管理办法,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如2021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明确了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素,阐述了我国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原则及框架。

  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指引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对宏观审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凝聚共识、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夯实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人民银行2月11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进一步完善MPA评估框架和考核机制,突出对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引导作用,动态调整优化相关考核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

  对于持续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项工作,本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好宏观审慎管理着眼宏观、逆周期调节、防风险传染的功能。

  业内人士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是国际社会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共识和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实践。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降低逆周期资本缓冲、流动性要求等政策举措,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是宏观审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

  其中,在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我国于2020年12月3日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和工作分工,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2021年10月15日,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明确了附加监管指标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以及审慎监管要求,为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正式落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体系。加快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一方面是顺应国际监管规则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国际监管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国内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为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健康有序发展,相关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依照金融机构管理。人民银行于2021年3月31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职备案和监督管理,规定人员任职条件和备案程序,并加强任职管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运作,防范经营风险。

  此次会议提出,有序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建立完善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与监管框架,依法依规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监管,加强对产融结合的监测和规范。

  人民银行官网资料显示,目前已有5家机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获央行受理,包括: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上述公司获受理的时间分别为2021年5月28日、2021年6月4日、2021年8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29日。

  曾刚表示,上述5家获受理的公司各具代表性,获得相关牌照后将正式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与此同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也将趋于完善,比如出台相关的监管细则等。

  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会议还提出,推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落地生效,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形成标准化的监测评估体系。

  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在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方面,将着力健全5个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即房地产金融、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影子银行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等,分步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并将其制度化。

  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对上述领域提出了诸多举措。以房地产领域为例,2020年以来,央行会同银保监会针对房地产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要求,推出了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2021年9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谈及房地产这一话题时强调,“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住房消费者和房地产市场提出了明确目标。2021年9月29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提出“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去年房价下降,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3月2日在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时说:“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的转换。”

  对于影子银行,银保监会持续加大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监管力度,伴随“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实施,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效果明显。

  “虽然跨市场、跨机构的风险持续收敛,但预计也将是监管重点领域,包括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政策衔接,以及加强多部门政策协调等。”曾刚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