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股票知识-投资策略】轻指数重个股波段操作是关键

经过2000年的慢牛攀升行情之后,深沪大盘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结合宏观经济状况、资金供求、近期市场环境及投资者预期等情况看,2001年深沪股市将呈现均衡市道或箱体整理的运行格局。探讨均衡市道下的赢利模式,我们认为轻指数,重个股,波段操作,精选个股是获取稳定利润并规避风险的关键。在个股选择方面,新股次新股与重组板块中机会较大,同时,应密切关注开放式基金面世、国有股减持实施、股票指数期货推出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与市场机会。
  2000年深沪两市的大牛市缓慢攀升行情在中国证券市场还是第一次出现,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不仅牛市行情维持了一年,而且2001年还在继续演绎慢牛行情;二是表现为深沪两市大盘和个股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2000年上证综合指数涨幅为 51.73%,深圳综合指数涨幅为58.07%,涨幅超过100%以上的A股达到了108只;三是表现为在指数迭创新高时,成交量并没有有效放大,在一定程度上有悖天量天价的常识和量是价的先行者的传统理论。
  那么,深沪两市大盘在经历了2000年的大幅上扬后,2001年是不是还会继续2000年的牛市特征,再次出现一年涨升50%以上的大牛行情呢?投资者是不是还应该继续采取2000年的股票投资模式呢?投资者如何在2001年的A股投资中把握获利机会的同时,控制投资风险呢?以下我们就此进行分析。 2001年深沪两市将呈现均衡市格局
  要回答上述投资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2001年深沪两市的基本运行格局。笔者认为,2001年的深沪两市将保持高位运行格局,但大盘下行和上扬的空间均不会很大,更可能走出均衡市道或箱型整理格局,以沪指为例,箱底在1900点附近,箱顶在2300点附近。为什么2001年深沪两市会呈现均衡市道格局或箱型整理态势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条理由决定了2001年证券市场多空力量的相对均衡,从而决定了深沪大盘在2001年的相对稳定。
  (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社会资金十分充裕,加之国家政策大力扶植,上市公司业绩逐步提高,这些决定了深沪两市向下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
  1、从宏观经济的良好走势看,2001年的深沪大盘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由于国家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在2000年显现出来,2000年GDP增长率达到了8%,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已基本实现,钢铁、石化、煤炭等主要行业已实现全行业赢利。据统计,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赢利2392亿元,为1997年的2.9倍。从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走势看,权威人士预测200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将明显好于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01年GDP的增长率将达到8.2%,这说明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结束了长达8年的调整,经济复苏的态势十分明显,特别是部分行业如能源、电力、石化等行业已提前结束调整,逐渐步入了上升通道。
  2、从十五计划的规划来看,未来几年中国证券市场将保持良好的走势,其间尽管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但证券市场长期走牛的趋势不会改变。党中央和国务院制订的十五计划规划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蓝图,其经济指标为2010的GDP较2001年翻一番。根据这一目标,十五期间,GDP的平均增长率必须高于7.5%。可以预见,未来的5年里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地区和重点支持的电讯等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里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3、从国家利率政策的走势看,目前还不存在加息的可能性,而利率政策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整体市盈率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价指数的未来走向。一般来说,决定利率调整的主要因素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走势和货币供应量的走势。从2001年的情况看,这两项指标走势均十分平稳。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了2.3%,2001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2001年3月上涨了0.2%。2001年4月的货币供应量也保持了基本适度的增长。近期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纷纷一再减息,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刚刚走出谷底,因此还不存在加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p#分页标题#e#
  4、从中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党和政府对证券市场作用和功能的认定程度看,未来的5年内股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益显现。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0.5%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证券市场的筹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作用已被全社会认识。2000年证券市场的筹资额达到1500亿元,2000年国家从证券市场收取的印花税达到800亿元左右,股票投资者达到5400多万人。因此,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投资已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在未来的十五期间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市场监督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同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是党和政府对证券市场作用和功能的充分肯定。
  5、从全社会充沛的资金供给看,2001年深沪大盘也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截至2000年年底,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6万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00年年底深沪两市的流通市值只有15300 亿元。从近期申购新股的情况看,冻结资金往往超过了6000亿元人民币。在目前投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投资工具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由于股票市场赢利的示范效应,由于城乡居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的愿望十分强烈。只要国家继续鼓励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速度和幅度将越来越快。由于资金面的宽松,由于潜在的资金供给充沛,决定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6、从政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决心以及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看,中国证券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1998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力度,首先是有了证券投资基金,从2000年开始,证券公司加快了增资扩股的力度。为了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和规模,国家还逐渐放开了保险基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的限制,而且近期即将推出的开放式基金将成为今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军。此外,我们还看到,国有股部分减持后还会通过社保基金进入股市。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外合资甚至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私募基金都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舞台上。如果说前10年中国证券市场属于散户时代的话,那么,2001年后中国证券市场将是机构时代。由于机构拥有的资金量大,操作理念成熟,因而对稳定证券市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构投资者实力的逐渐壮大,只要宏观面和政策面没有重大变化,深沪两市就不可能出现很大幅度的调整。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