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A股如何走出底部?

  原标题:A股如何走出底部? | 《财经》封面

封面设计/黎立

  海外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反复、上市公司业绩承压、美联储加息……种种因素交织,A股在2022年熬过了艰难的开局。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A股经历了三轮较大幅度调整,上证指数下跌16.28%,深证成指下跌25.82%,创业板指下跌30.20%,科创50指数下跌32.26%。

  更为出乎意料的是,一大批被市场视为“压舱石”的绩优白马股,股价也出现大幅下滑:宁德时代跌破万亿元市值、贵州茅台股价从去年2600元/股的高价一度跌至1600元/股附近……

  伴随着股指和股价的下跌,上市公司市值也蒸发,前四个月蒸发的市值接近20万亿元。根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4月30日,A股市场总市值(不含新股)为72.9万亿元,与2021年底的91.8万亿元相比,缩水18.9万亿元。

  5月6日,受美联储加息、隔夜美股大跌影响,上证综指盘中再度跌穿3000点。

  “今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紧缩节奏加快。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海外经济体利率上升限制国内利率调降空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抬高制造业运行成本,疫情拖累物流运输效率、增加居民就业压力,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拖累了消费和投资。”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对《财经》记者表示。

  市场的悲观情绪在一次次波动中逐渐积累,政策成为恢复市场信心的重要来源。

  3月15日,A股现大幅调整,上证指数逼近3000点。紧接着,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回应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市场强势反弹。

  4月底市场连续下跌,政策再次给市场注入强心剂。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宏观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资本市场等方面,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强调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将维稳资本市场提升到了新高度。

  “政治局会议中提到了诸多利好消息,相关政策对平台型公司、地产公司、传媒公司等都有积极影响。”汇泉基金宏观策略组长曾万平对《财经》记者表示:“其中最超出市场预期的是关于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此次会议内容没有再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而是要‘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这无疑给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吃了一颗定心丸,对资本市场也有很大的提振作用。”

  “从长期看,本次会议明确了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是长期制度建设的有力支撑。”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

  伴随“稳增长”政策信号不断释放,市场的担忧开始逐渐缓解,信心开始修复。多位受访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的A股市场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情景预期,但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向仍较为谨慎。

  华夏基金认为反弹并非一蹴而就,市场能否确认走出底部,最终需要依赖全国疫情趋势的变化,以及经济基本面在稳增长政策接力下,社融增速和结构能否出现实质性改善。

  “一揽子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并且稳定市场预期和市场情绪。如果疫情防控形势能够继续好转,4月就将是全年经济的低点,后续经济基本面走势会形成对市场的支撑。”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对《财经》记者表示。

  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前四个月市场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来经济担忧的表现,市场震荡筑底后的修复性行情的前提是震荡筑底完成,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静待筑底完成。”

  A股惨淡开局

  悲观、失落,可以概括投资者对2022年前四个月的A股情绪。

  2022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收于3632.33点,而这也成为了截至目前的最高点。随后,A股开启了一路下跌的过程。在此期间,上证指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较大幅度下跌。

  第一阶段是1月18日到1月28日,上证指数跌幅5.09%。外围股票市场的剧烈震荡、春节前资金的避险心态导致了A股此轮的下跌。

  但未曾预料到的是,更大的跌幅还在后面。

  2月俄乌冲突发生,全球资本市场受到波及。与此同时,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证监会不断将中概股企业加入欲摘牌名单。在中概股可能面临大面积退市之下,叠加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市场资金再次选择撤离,A股再度出现大跌。

  Wind数据显示,从3月1日到3月15日,上证指数下跌11.51%,深证成指下跌14.26%,创业板指下跌13.07%。

  随后,A股有所回暖,但遗憾的是,这种反弹并未持续许久。4月6日,A股开启了第三次下跌。从4月6日到4月26日,上证指数跌幅达到了12.07%。在此期间,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重要关口。

  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发酵、美联储紧缩节奏加快、疫情反复、央行降准降息不及预期等因素,再一次触碰了A股脆弱的神经。幸运的是,仅失守四个交易日,A股重新站上3000点。截至5月6日收盘,上证指数3000点再次岌岌可危。

  “实际上,在俄乌冲突与疫情反复之前,已经存在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下降问题。而风险偏好下降,就会影响估值下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向《财经》记者表示。

  两大超预期事件的发生使得投资者风险偏好越来越低。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上证指数跌幅达到了16.28%,而在2021年则是实现了4.8%的涨幅。

  其他重要指数亦全部出现大幅下跌。深证成指下跌25.82%,创业板指下跌了30.20%,科创50更是以32.26%的跌幅垫底。科创50与创业板指在全球重要指数中跌幅居于前列。

  市场风格已经发生了变化。2021年备受追捧的中小盘在今年惨遭资金抛弃。2021年,中小盘的代表指数中证1000、中证500在2021年的涨幅分别为20.52%、15.58%,在重要指数中,涨幅位居前两位。但是在今年,二者的跌幅分别是28.41%和23.53%,跌幅居前。

  去年出现下跌的大蓝筹股在今年继续下跌。不过跌幅远低于中小盘。大蓝筹股的两个重要指数上证50和上证180下跌幅度分别为14.32%和15.15%。

  在全市场普跌之下,煤炭成为了最抗跌的板块,弱市之下上涨12.05%。位居排行榜第二位的是房地产行业,实现了1.47%的微涨。跌幅最小的是银行,微跌0.03%。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分类中,有29个行业出现了下跌。国防军工、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四个行业的跌幅均超过了30%,国防军工以34.02%的跌幅领跌全市场。跌幅在20%-30%之间的行业有14个,下跌幅度在10%以下的行业仅有5个。

  从个股角度看,接近90%的个股出现下跌。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有4314只个股出现下跌,占比达到89.82%,有257只个股下跌幅度超过了50%。

  仅有478只个股出现上涨,涨幅超过50%的有45只。其中,涨幅超过100%的有11只,这11只中有3家来自医药生物行业,2家来自建筑装饰行业。

  无论是大盘蓝筹股抑或成长股,股价均受到重挫,市值蒸发严重。宁德时代市值已经跌破万亿元,其市值蒸发超过4000亿元,股价也从此前的近700元/股高峰跌落至不足400元/股。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遭遇重挫。根据Wind数据,今年前四个月,新能源板块下跌33.33%,新能源汽车板块下跌31.35%。资金的热情已然退却。

  贵州茅台也已跌破2000元/股大关,其市值蒸发近3000亿元。2021年底,贵州茅台市值是2.58万亿元。不过,贵州茅台依然是A股唯一市值超过2万亿元的上市公司。

  根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4月30日,A股市场总市值(不含新股)为72.9万亿元,与2021年底的91.8万亿元相比,缩水18.9万亿元。

  A股的不断受挫,也让打新稳赚不赔成为过去式。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上市的122只新股中有36只个股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尤其是3月和4月,新股破发的频率更为频繁。3月破发的新股数量是12只。4月则有17只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

  4月12日,新股唯捷创芯登陆科创板,但在上市首日,股价开盘即遭遇了大幅下滑。截至收盘,唯捷创芯股价下跌了36.04%。同日上市的海创药业也以29.87%的跌幅收盘。

  所有的破发股均是来自科创板与创业板,而这两个板块目前均在实行注册制。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价格,定价更加市场化,但买卖双方的博弈也更加激烈。

  对于新股破发的原因,多位受访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有近期市场大跌情绪低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部分新股发行价定价较高有关。

  庞溟告诉《财经》记者,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信心尚缺乏坚固基础,观望情绪较为浓厚。定价较为激进、基本面缺乏吸引力、业绩长期来看稳定、未能建立起投资护城河的新股破发概率较大。

  业内人士指出,新股破发的背后是风险重新认知重建的过程,也是新股定价机制博弈再平衡的过程。要理性看待市场破发,摒弃盲目打新的模式。

  新股频繁破发之下,投资者打新的热情也在退却。

  科创板新股赛微微电公布的网上投资者有效申购户数仅为320万户,较此前新股申购高峰减少了300万户,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低。新股中一科技的申购数较高峰时也减少了近500万户。

  投资者弃购的现象也不断上演。

  4月22日刚上市的纳芯微在申购环节遭遇了投资者的大额弃购,弃购资金高达7.78亿元,创了A股纪录。此前的经纬恒润弃购率也达10.87%。

  利空因素频发

  A股市场这一轮重挫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除受海外市场因素影响外,从国内环境来看,市场对经济层面的担忧以及由此引发的悲观情绪成为本轮市场大跌的重要因素。

  “在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前,市场情绪可谓极度恐慌。”魏凤春告诉《财经》记者,“虽然稳增长的政策如雨后春笋,但市场仍然表达了对5.5%的增长目标能否实现的疑问;将深改委长期的制度建设理解成短期的利空;担心疫情防控战略的游离会增大决策的不确定性,并且臆断防疫对公共资金的消耗导致稳增长力量不足等。”

  “4月以来市场下跌,除了受外围市场影响外,更多的是恐慌情绪的反应,一是市场不断创出了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二是市场场外资金观望气氛浓厚,做多力量不足。”北京文艺复兴基金投资总监冀烁文对《财经》记者表示。

  国金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艾熊峰表示:“对比2020年一季度疫情初期,当前市场呈现过度悲观,甚至接近2018年下半年的程度。”

  经济层面的表现,成为很多受访者担心的因素,也成为扰动投资者情绪的重要因素。

  4月以来,今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相继披露。市场分析认为,无论是一季度GDP增幅还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状况,均是喜中有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从宏观数据来看,与2022年1月、2月相比,3月的很多数据都出现了明显下滑。3月的下滑与本轮疫情在当月暴发关系密切。考虑到长三角的疫情已经延续到当前,则4月的宏观数据不容乐观。

  国盛证券认为,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盈利数据忧大于喜。其中,喜在于,整体利润增速仍偏高、利润率小幅改善、上下游结构边际好转;忧在于,上游对中下游盈利的挤压仍然严重、国企对私企挤压仍强、企业杠杆连续回升。

  而被视为中国企业优秀代表的A股上市公司,其业绩也一度令市场担忧。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期的公开发言,道出了今年上市公司的艰难处境。易会满表示,当前,上市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纪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下,上市公司发展面临的成本、资源、环境等硬约束不断增强,盈利持续修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在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难度不断加大。

  “当前市场定价逻辑开始转向分子端的企业盈利。”艾熊峰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前四个月,时值财报季,部分重点公司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引发市场对相关行业基本面的担忧。

  截至4月30日,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披露完2021年年报以及2022年一季报。

  《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5日,全市场有4803家上市公司,除十几家公司尚未发布业绩外,其余公司均披露了一季报业绩。这些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08%和5.47%。这明显低于去年全年两位数的增长水平。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实现净利润5.30万亿元,同比增长19.56%。

  “自2月中旬以来,卖方分析师对2022年A股整体盈利的一致预期持续下修,隐含的全年同比增速从2月中旬的20%降至目前的14%左右。”庞溟表示。

  从更微观的视角看,部分热门白马股业绩爆雷,令市场的担忧情绪加重。

  以新能源行业龙头股宁德时代为例:4月29日晚间,宁德时代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当季实现营业收入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归母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

  其“增收不增利”的业绩表现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这也是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宁德时代首次出现单季度业绩同比下滑。

  在其发布一季报后的首个交易日,5月5日,宁德时代股价大幅低开10.83%,盘中最大跌幅接近14%,创近一年来新低。

  在此之前,另一只新能源白马股阳光电源业绩也“爆雷”。作为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1.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净利润15.83亿元,同比下降19.01%。该公司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一位公募基金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一些白马股的业绩低于预期,令创业板表现承压。这令市场开始担心相关板块其他公司的业绩表现,选择离场观望。”

  疫情对宏观经济乃至单家公司的冲击,成为受访人士最为担忧的因素之一。

  艾熊峰称,市场对于疫情的担忧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国内疫情反复,各地疫情发散式暴发,市场对二季度经济担忧增加;二是国内疫情对部分产业供应链的影响较大,海外订单开始逐步转出中国,转向越南和印度等供应链畅通的国家,市场担心国内出口或低于预期。

  中信保诚基金的基金经理孙浩中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展现出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从国内来看,全国的疫情依然呈现点状式暴发,长三角的复工复产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供应链不畅。

  除此之外,新股发行规模增加,市场资金的流出等,也令市场承压。

  《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以发行日期为基准,截至5月5日,今年以来共有116家公司首发募资,累计募资金额达1997.44亿元。去年同期,新股发行171只,首发募资总额为1229.23亿元,今年募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逾六成。

  “在市场情绪磨底低迷、行情波动震荡的大背景下,新股发行节奏可适度调整,以适应市场形势、维护市场稳定。”庞溟表示:“既要避免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虚高,也要避免二级市场上的新股上市供过于求,因为这两种情况下的价格都有可能大幅脱离基本面。”

  每次市场大跌,市场都会高度关注主力资金的流向。中信证券4月27日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小型私募游资是4月这轮下跌的减持资金方。其总结的今年前四个月主流资金的流向为:公募和大型私募在一季度基本已经完成调仓;外资在3月下旬已经恢复净流入;险资、理财等绝对收益投资者在今年1月-2月主体已经完成减仓;私募游资4月仍在快速减仓,目前仓位已经触及2019年至今的最低位置。

  “市场的恐慌性下跌、资金出逃,带来的不良后果之一是有可能造成踩踏,从而导致市场一蹶不振。”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本轮市场下跌,令很多私募基金跌到了强行平仓线下,这些基金不得不卖出;还有很多公募基金严重亏损,这有可能引发一波较大的赎回潮。这些因素叠加令市场雪上加霜。”

  政策持续加码

  不确定性加大的内外环境下,2022年资本市场出现了数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如何“稳字当头”,并实现“改革攻坚”,政策成为关键。

  “五一”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稳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并对完善房地产政策,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以及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重点问题给出了明确指示。

  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这无疑给市场注入强心剂,上证指数当日重回3000点,恒生科技指数大涨近10%。

  魏凤春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明确了资本的“红绿灯”,对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资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在数字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此举意义非凡。二是明确了长期资本入市,这有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强化,有利于更好地协调短期与长期、规模与业绩等目前突出的矛盾,有利于资产管理行业生态的完善。

  与疫情影响下的过去两年不同,资本市场参与者感受到今年以来市场的波动在加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政策在持续推出以缓解市场的种种担忧。

  3月15日,在统计局发布1月-2月好于预期的宏观数据当天,A股在短期悲观情绪之下大幅下跌,上证指数跌幅近5%,逼近3000点,恒生科技指数在2022年的累计跌幅近40%。

  次日,政策暖风到来。3月16日中午,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中概股与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市场关注度较高的问题。

  关于中概股与平台经济治理,金融委会议给出了积极信号。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金融委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当日,市场情绪明显改善,A股港股开启反弹。一行两会也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具体落实举措。

  “尽管外部扰动因素仍然存在,但是中央针对短期经济压力已经出台了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政治局会议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接下来稳增长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并且尽最大努力弥补3、4月由于局部地区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完善房地产政策、资本市场稳定以及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市场关注的问题,会议也做出了进一步部署,预计政策将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并且针对这些领域以风险思维和底线思维抓好稳增长工作,合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向好。”程强对《财经》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在持续发声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4月9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上市公司应提升五种能力,资本市场发展坚持“四个不变”。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有着诸多有利因素。”易会满表示,“一是稳增长、稳预期的宏观政策合力正在不断增强;二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正在加快形成,三年来共有77家公司退市,是之前三年的6倍;三是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证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仓占流通股的比重由三年前的17.6%增长至24.3%。”

  除了A股市场,港股、美股的中国公司在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过去几个月内经历了更大的波动,同样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4月21日晚间,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分论坛“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行时”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概股下跌主要是因为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谈判。目前谈判进展非常顺利,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达成合作协议,这个不确定性很快就会移除,这对中概股会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方星海表示,“引进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中国的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也将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19年至2021年,中国引入股票市场的外资为8874亿元,今年外资净流入仍是可观的。”方星海表示。在内外环境变化、波动加大的市场之下,外资出现短期流出,方星海给出正面回应,“外资投资中国存在一个熟悉的过程,有时看到新政策出台会慌张,会短时间离开。离开也没关系,过段时间还会回来。”

  除此之外,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改革举措。例如在3月16日,证监会发布深入推进公募REITs试点公告,称正在研究制定基础设施REITs扩募规则,积极推动保障性租赁房公募REITs试点项目落地。4月2日,证监会会同财政部等三部委对《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进行修订,旨在促进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活动有序开展。

  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公募行业差异化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等16项举措,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常态化退市提供保障。

  5月第一个交易日开市前,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证监会提出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四项重要举措,包括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以及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

  市场信心重塑

  伴随着一次次“稳增长”政策信号的释放,市场的担忧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

  细心的机构喜欢从高层会议通稿的遣词造句、发布时间中解读政策意图。如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以往不同的在于,这次会议通稿发在当日午盘,释放了极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市场也表现得十分亢奋。与通稿在资本市场部分提到的‘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天风证券称。

  天风证券认为,当下的市场最大的堵点就是信心不足,尤其是4月上海疫情暴发、全国多点反弹以来,短期经济受损程度难以评估,与海外市场的割裂、订单外流更是将疫情影响长期化。而这次政治局会议在稳增长上的表述力度,不亚于2020年,给予市场最坚定的回应。

  “近期中美利差倒挂,汇率贬值,再加之国内疫情反复,资本有一定的外流风险,国内资本市场信心承压。”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此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重视资本市场稳定,已充分回应社会关切,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李湛分析,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预计随着政策进一步发力,资本市场信心也有望得到恢复。

  “外部环境度过最糟糕的压力,但还有一场大考在6月。”东吴证券5月2日发布研报称,海外资本抛售中国股票最大压力时刻已经过去,但中美利差倒挂带来债券抛售压力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此外,如果美联储在5月加息50个点,同时缩表,那么美国未来12个月内经济衰退预期可能在6月大幅上升,而衰退预期可能造成美股下跌,拖累国内股票表现。

  内部环境方面,东吴证券认为,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情景预期。“合理推测未来不会再有类似上海这样的极端重要城市的大范围长时间封闭。但是,估计‘及早发现病例,尽快封闭适当区域’的广东做法将在全国推广。”

  “市场无法准确估计该策略对经济和企业造成的冲击大小,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市场只能去猜测,从一季报的反馈来看投资者普遍把2022年企业利润调到负增长。”东吴证券称。

  上证指数围绕3000点重要关口震荡之际,机构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角色愈发重要。

  李迅雷建议,在金融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为抵御境外市场波动对A股市场影响,建议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增加对权益资产的持有比例。李迅雷以保险行业举例道,“九成公司配置股票比例低于10%,与监管部门给予的45%上限相距甚远”。

  监管层不负众望。4月21日,业界期待已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比以往的行业框架性文件,此次《意见》详实得多,并且有了许多新提法。

  如“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中,首次出现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关表述。此外,《意见》对于绩效考核范围也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包括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相对于美国、欧洲,A股股票换手率非常高。这反映了我们的短期炒作气氛还是相对较浓。短期的交易性投资比较多,长期的配置性投资相对较少。”李湛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配置性投资对整个市场的发展、对真正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对公募基金持有人三方面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标美国市场,期望能达到高效的配置。”

  《意见》中鼓励要求建立核心员工奖金跟投机制,与持有人长期利益一致。两个月前,基金行业便陆续开展了自购行动。基金公司出手自购旗下主动权益产品,基金经理们也纷纷拿出“家当”加入抄底A股的行列。

  5月6日,刚刚加盟私募机构的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发布大手笔自购公告称,将认购不少于4000万元的新基金,理由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同持有人共进退的初心”。

  在机构投资者看来,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投资吸引力愈发显著。5月2日,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研报称,“A股估值已接近历史下限。”

  “如果把目光放到一年或者更长的维度,当前市场的风险溢价已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90%分位),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疫情影响、地缘政治等悲观预测,已经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汇丰晋信基金投资总监陆彬告诉《财经》记者,以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等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具备较好的长期发展空间和成长性,且经历调整后无论是估值还是投资价值均具有较高吸引力。

  “同时,成本上升等短期困扰市场和行业的因素也有望在二季度或者下半年得到缓解。当前市场中长期机会凸显,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相信常识,把握机会。”陆彬称。

  “我们经综合评估,认为2900点附近就是今年的黄金坑。今年收益的机会来自把握低位布局,投资者可考虑先逢低布局疫后修复与稳增长加码,成长股行情在市场回升右侧再展开。”中信建投策略首席陈果发表最新观点称,“未来一个季度,整个内外环境的改善趋势是大概率事件,但过程很可能会有一定反复。我们认为战略上不能再悲观,要逐步转向乐观”。

  华夏基金则认为,反弹可能并非一蹴而就,市场能否确认走出底部,最终需要确认全国疫情趋势的变化,以及经济基本面在稳增长政策接力下,社融增速和结构能否出现实质性改善。“总体来看,随着市场整体估值跌入历史底部区间,在各类悲观预期得到充分消化的情况下,尽管指数或还有反复,但长期投资机会已经愈发积极。”

  魏凤春倾向的情景是:权重指数进入底部震荡区间,类似于2012年-2013年,这意味着市场在结构上仍然大有可为。“短期多重因素支持反弹,但不要期待V型反转。”

  A股跌破3000点之际,西部利得基金基金经理盛丰衍在微博给网友打气。“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新冠疫情,中国的应对足已证明中国基本面的韧性是远超大家想象的。”

  “此刻应该是‘超乎寻常的乐观’。”盛丰衍说,“担心疫情、担心汇率、担心供应链、担心资本流出、担心经济增长。我也担心这些,但只要半年后回头看,这些我们现在担心的事儿还剩几件?”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