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浅谈“饶议科学”真科学家的“假科学”现象

  GeneTank小智 基因智库

  大清早看到“饶议科学”发表的针对科普达人尹烨的评价,随意下结论,多处语言攻击,却无理无据,甚是气愤。

  据悉文末评论支持科普工作者,却惨遭“饶议科学”选择性删除,对此种求同去异的行为深表愤慨,行业需要正能量,而不应让科普工作者噤若寒蝉,风声鹤唳,生成真的科普工作者不敢发声的歪风邪气!

  仅代表小编观点,非华大员工,对事不对人,也欢迎同行敞开交流。

  首先小编非常敬重饶毅在学术界的较真和执着,之前也听到其学术打假报道甚为钦佩。行业确实需要坚守初心的科研工作者,

  但从近几篇针对尹烨、王俊的文章评论,却有失偏颇,因不太清楚“饶议科学”公众号与R老师的联系,为避免错误,下文“R老师”均为“饶议科学”代名词,非指个人。

  科普工作到底有没有错?

  好的科学都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基础科研一般艰涩难懂,要把复杂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实非易事,小编也写过一些科普软文,要做到不离其宗,又要做到便于传播和理解,相信R老师也深知其难不亚于做基础科研工作。

  以下是R老师原文:“二十年前我写过科普,主要是觉得科学太好玩了,不应该自己专有,大家可以一道乐。近十年来,华人科普文章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我发现自己的水平从二十年前的超过中文科普平均水平而有意义,但近十年水涨船高后自己水平低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所以基本退出科普工作。留下对科普概貌的一些了解。”

  如上自述也可看出R老师科普工作做的并不怎么样,从科普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尹烨应该说从科学水平和文化素养都要处于高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从尹哥聊基因公众号发表的软文也不难看出,每篇文章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投入,文章的质量,知识的广度和宽度都是生物科普界的楷模和天花板。每次阅读都受益匪浅,尹哥聊基因可做到百万听众且内容积极向上,单从这一点,可以判定该项科普工作本身是没有问题。且达到“达”、“雅”的水准。R老师最大的质疑来自于“信”。

  如何界定科普文章的“信”?

  R老师的原文评价:

  “最近某个企业的高管尹烨,本身生物的背景就比较局限,而且非常不严谨,有相当多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他有关生物的演讲就有很多伪科学,而超出生物涉及其他科学,就错误百出。外行、特别是文科的听众被其吸引。如果他在国际大企业工作,早就因为损害企业声誉而被开除。”

  小编为此特意看了四篇R老师的文章,想找到抨击具体的问题点,但从始至终没有发现R老师提出“伪科学”的点,却先入为主的判定“错误百出”;作为一位公众人物,首先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发现错误,为人师应第一时间指出并探讨科学问题,而不是直接下结论,给出“局限”、甚至“开除”的结论,上升到言语攻击,这不是一位大师应有的科学素养。尹哥聊基因里面涉及的内容,确实会引入很多哲学思想,甚至为了趣味性,引入一些民间典故,但个人认为始终没有偏离“信”的宗旨,有一些地方在科学的范畴常人无法理解,不可等同为错误,退一步说,即使科普中有细节错误,就不可容忍吗?R老师本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何必强加于他人,更加没有必要站在师者的高度笔诛口伐?

  R老师提到“全世界研究肠道细菌的第一人Jeff Gordon,是我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同事。如果要发诺贝尔奖,公认他没有异议是三人之一、可能是第一人。他的研究都没有落地到应用上,他找减肥的细菌还没找到,其他人是瞎说。肠道菌远景很吸引人,但“仍需努力””。

  首先这里有个逻辑错误,Jeff Gordon是在研究肠道细菌的一位大牛,他的科研产出没有落到应用上,就武断的判断其他团队没有,是没有根据的,何况他还没有拿到诺贝尔,华大在肠道微生物方面的科研投入多年,益生菌也是在科研到产业化的实践落地,国外没有做成的东西国内一定做不了吗?为何如此妄自菲薄!另外,华大推益生菌,也没有说这就是药物,包治百病吧?但是在某些科研场景,未来不可否认有作为药物的潜力,这也是国内近几年肠道菌群概念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乏未知君、慕恩生物等优秀企业,正在启动药物方向的研发项目,并获得的巨大的资本青睐,同时国内巨头如腾讯亦在该领域强势布局

  同时华大在多年之前就启动“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投入了大量资源,在部分领域科研水平甚至超过北大、清华等资深学府,是完全有资格去做科普工作,而非R老师口中的“鼠目寸光”,相反部分科技工作者自视清高、坐井观天,不去看看行业的发展,产业的进步,不理解就批判不懂科学来强加标签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资本的眼睛是雪亮的,肠道微生物是保健品还是“良药”,时间或许能说明一切,另外从R老师自身言论,也肯定了肠道菌群的前景,而同行在走科研到产业的实践落地之路,做科技惠民之事,为何会被挂上“忽悠”、“假药”的标签?天天打着爱国的幌子,实则行“误国”之实,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动机。

  R老师的抨击饶过谁?

  惊讶的发现R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抨击杨焕明老师,早在十年前就对杨焕明老师进行抨击“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并称杨焕明老师为“流氓企业家”,这种说法简直骇人听闻,毫无逻辑可言!首先,当时中国当时并无测序仪,DNA都是欧美人发现的,中国的近代史大家都很清楚,国内基础科研起步晚,装备差,基础薄弱,小米加步枪这是现实;基因测序是基因“读”的工作,是基础,在当年也是空白,华大凭一家企业,贡献了全球30%的基因组数据,为国内未来基因产业的“写”提供了基础,并承建了国家基因库,其高瞻远瞩难道是鼠目寸光?

  “该企业早期的杨焕明确实是基础太差,不懂遗传学。一般人把基因测序与遗传学紧密联系而不知道两者在智力上的差别。”但未找到杨焕明老师的正面回应,估计杨老师忙于项目,无暇关注网红圈。

  杨焕明老师有过一面之缘,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人谦和敦厚,丝毫没有架子,为推动中国基因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年过花甲仍奔走前线,完全可以称得上伟大的科学工作者,其本人和团队为国内学者翻译了《生命的线索》、《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海外著作;20年前杨焕明和汪健几个人的小团队凭一腔热血代表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国内的基因产业跟国际接轨,可以说目前国内分子检测技术能快速普及并做到惠民,他们更是居功甚伟,是中国基因科学界“教父”般人物的存在。

  类比,为此小编还专门看了R老师的最新发布在Nature的重磅文章《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主要研究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果蝇(也做老鼠)的打架,求偶,很有前沿性,近十年在科研界产出明显骤减。估计事情也多,科研上投入也比较少了吧。下面为知乎一位同学引据:

  “他的科研方式是引导学生思考,不会直接手把手教你干嘛,关键他也不会……他主要负责提出重要的问题,指导大方向。所以科研成果估计和学生能力很相关。有个趣事,当初在IBP报告,讲到有些同性果蝇有求偶行为。“你们怎么知道两个同性果蝇是在那个啥,而不是干别的。”有同学问。“这些行为都很容易看出来的,你以后就会知道的……”全场爆笑(来源 知乎 作者echoi)”。

  可以看出R老师是非常幽默,能够深入浅出,去给年轻人指导,但作为曾经中国最高学府北大生科院的院长,坐拥大量科研资源,实际能够惠民的科技产出却寥寥可数。而近年来不利用学术资源,深耕基础科研,反而走“网红”路线,点评后生善可,炮口对准前辈(杨焕明大了R老师十岁),令人气愤,可见R老师为人过于浮躁,正常人去批评别人,首先要有理有据,先入为主的逻辑可能是因为北大生科院院长的先天“优越感”?由此可见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可以理解。

  什么样的博士是水博士?

  关于R老师发表的“陈春花和尹烨:相隔二十竞赛谁的博士更“水”的话题,更显肤浅。原文如下:

  “如果是不用上课的博士,那么尹烨的博士与陈春花的博士,哪一个更水,就可以争议。”

  针对该问题,首先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项目开发能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是否上课,或者上多久课,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面不应该是一个“水博士”的评价标准,只是学校是否给予学位的一个评判标准,为此哥哈学联也做出解释。一个博士水不水,应该是去看他对于科研原创问题的探索和产出,华大基因在肠道微生物方面光Science就发表了3篇,那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带头人看到民间企业有如此傲人成绩,不应该蒙着头踏踏实实做科研,却出来评价谁没有在照本宣传完成在校课程而得出“水博士”的评论。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以任务带人才、以任务带产业”的创新教育模式,当初汪老师和杨老师离开体制内就是寻求更快、更有效的科技产业方式,做产业的同时,从未停止对科学进步的探索,为中国基因产业培育出大批人才,华大基因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基因产业的黄埔军校。

  在公布的《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显示,华大基因位列第17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名列第一,这从侧面印证了华大基因的科技研发实力。

  多年来,华大持续深耕基因组学领域,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应用贡献了多少成果。目前,华大累计发表文章超2826篇,其中SCI 2381篇,CNNS 348篇(Cell系列42篇,Nature系列263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篇, Science系列41篇),总被引数超220719。据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19 annual tables)显示,华大集团(BGI)位列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产业机构第一,同时在全球领域的生命科学产业机构排名第11位。一个产业机构,在研发投入和产出上完全能媲美一所一流院校,难道创新出如此高效且令人惊叹的人才教育方式,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上的伟大革新和尝试?在华大和日本、美国等竞争第一个水稻、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等宝贵遗传资源的同时,很多科学泰斗拿着国家科研巨资投入,天天研究小鼠的同性果蝇是否有求偶行为,到底是哪一个博士更“水”?

  科技为民,谁在创造真正的价值?

  疫情已是第三年,有人说是美国的细菌战,无论真假,相信大家在武汉爆发第一场疫情,都还历历在目,对未知疫情的恐惧充斥2020年的冬天,武汉沉浸在冰天雪地的困境之中,民、政团结展现出空前民族凝聚力,高执行力使得火眼实验室迅速在短短几天内,把核酸检测通量增加到上万管/天;除了有钟南山等体制内的专家奔走呼吁,更有华大、之江、圣湘等一众国内防疫企业首当其冲,为民解难,扛起应检必检的大旗,从而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作为华大创始人汪老师,一家上市公司身价百亿的老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第一时间能不顾个人安危,大年初一,跑到武汉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毅然当起了”扫地僧”,试问如果不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如何能做到如此,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都自惭形秽?

  在之前,尹烨团队03年同样在第一时间攻克了非典的基因序列,并无偿捐助30万试剂盒,快速送到一线医疗工作者手中;这难道不是英雄企业家?中国有这些能干实事,能解民忧的英雄企业,何其有幸!2020年,华大在国内的火眼实验室迅速在全国铺开,检测量也是行业领先,随着国内企业同行的迅速铺开,国内渠道竞争并非他们强项。华大逐步将业务重心放到海外,2021年,据悉50%以上的华大营收是由海外市场提供,中国IVD企业在全球防疫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书写了一个个行业传奇,何其争气?

  另外上个月关于华大同样发生一件为国人争气的事件:

  今年5月,美国特拉华州联邦陪审团认定,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完全侵犯了华大子公司华大智造Complete Genomics Inc.(CGI)的两项DNA测序专利,应该赔偿3.338亿美元给CGI(约22亿元人民币)。同时,陪审团还发现并宣布,三项Illumina认为CGI侵权的专利无效。在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被欧美围追堵截、卡脖子的大环境下,华大基因团队却反“侵犯”让美国巨头赔偿22亿元,受此事件影响,Illumina股票大跌15.41%。何其解气?中国有这样的企业,何其幸哉!华大的测序仪打破了美国企业在中国测序平台的垄断,画龙点睛之神笔,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华大测序仪,未来所有的国人基因组都需要美国的机器来检测,由美国的软件来分析,何来生物安全可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收购Complete Genomics Inc.(CGI)是R老师口中的“伪”科学家王俊一手操办。更有甚者,提到华大使用“外国的机器”,小编想说,华大拿外国的鸡,下中国的蛋,孵自己的小鸡,然后再让外国花钱买回去,总比妄自菲薄的思想来的实际?

  科学本无对错,行业需要不同的声音,正如汪建所说“我们太超前,在说下一个时代的事情”,且不论真假,科技为民,不为谈资,应拿出科技问题探讨,不应为了逞口舌之快,表面上看是“沽名钓誉”的维系“科技求真”的高地,实际上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为了舆论导向,选择性的传播方式,更令人不齿。

  华大用实际行动一直在尝试弯道超车,科技造福,科普大众,相比很多科研工作拿着国家巨额经费,不踏踏实实做基础科研,反而到处咬文嚼字,搅弄清浊!还不忘了夸国外的月亮更圆要好得多。试问科研不为产业,何来科技兴邦?真正的脊梁是一众把科技落实到产业的实干家,时间自有定论,希望行业不要被沽名钓誉者一时意气误导,错把“无知”当真理,科学问题可以探讨纠正,无需站在意识高处“扣帽子”,最后,借用《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行业需百花齐放, “基因组科学的革命,一定是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曾经毕业就失业的冷门行业,已经逐步发展为朝阳赛道,离不开基础科研老师们和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才是正道,希望有更多尹烨老师这样的科普工作者继续弘扬正能量,发展科普事业,激浊扬清,脚踏实地的推动产业发展。

  碰巧写完喜获华大智造科创板IPO获批,恭喜华大,又一子业务修成正果,行业盛事!

  同时诸君共勉!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