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可以服从教条的分类吗?你是怎么给事情分类的?

不要盲从教条的分类

你是怎么给事情分类的?大多数人除了每年整理一次自己的文件柜,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它还是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活动。

所有视觉都是通过某种透镜形成的。这千真万确,无论是动物眼睛,还是电子眼,都有透镜;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同样如此。大脑有一种形成透镜的自然倾向,它能通过分类将眼前的世界聚焦。我们都是分类机器,不断寻找相似性和典型性,然后给事物分门别类。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透镜(或分类),将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大异其趣。这很不可靠,因为我们的思维不由自主地总在进行分类—我们却毫无察觉。一般来说,错误的分类在投资和生活中会导致巨大的偏见。

事实是: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分类这回事—它是人类虚构的。分类不是一件事情,而是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这使你对分类的选择更为皿要,因为,实际上,分类更像是解释世界,而不是看到了现实。

可以服从教条的分类吗?你是怎么给事情分类的?

听起来有点奇怪?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动物的“种类”这回事。比如“熊”。“熊”是什么?是什么让它“像熊的样子”(暗指市场不佳的双关语)?是熊爪子吗?不是—熊的爪子多种多样.有的熊根本就没有爪子。况且,其他很多动物也都有爪子。是皮毛?也不是,皮毛也五花八门。是口鼻?是能够冬眠?还是骨骼结构?都不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特征能够证明熊就是熊—在熊的各种区域类型中。每种单一性状(科学术语称为“表现型”)都各不相同。真见鬼,大棕熊在许多方面都不像大熊猫,倒是更接近其他恒温动物。

不同种类的熊之间,几乎没有多少生物一致性。把它们叫做“熊”,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每只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DNA的结合体,这些DNA永远无法被准确复制。只是彼此相似而已。我们今夭所说的某个物种,是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幕因混合物,它无论如何不会延续数百万年以上,它终将演变成某种略有不同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是将“物种”作为一个类别,帮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了解和勾画生命的不同形式。“熊”只是我们描述世界上相似动物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类别对帮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确实用处不小—但它们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对现实本身的结论。

市场也同样如此。市场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分类—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股票而进行的分条线析一一但这些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它们会导致投资失误。

例如小盘股和大盘股的划分。行业中有一些计算“大”、“小”的标准方法,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奉为圭桌。投资经理们大多认为,小盘股就是市值低子100亿美元或徘徊在这个数值附近的股票,有时又认为小盘股的市值低于50亿美元左右,甚至更少。不管怎样.这种划分一向都是随意的。

我们知道,在一个市场周期的某些阶段,小盘股的业绩会优于大盘股.反之亦然。但是,如果一开始分类就错了.那么后面的判断也不会正确。

貌似“大”的,其实往往不然。与其以市值】00亿美元或SO亿美元为标准随意划分大盘股和小盘股,不如以整个市场的加权平均市值为标准。高于加权平均市值的就是大盘股,剩下的就是小盘股。这种分类更适于考察投资背景,因为它们的“依据”是现实(回想一下前几页提到的依据问题和科学方法),并与其对等物(其他股票)相关联.而不是任意区分看起来似乎很“大”的股票。

实践证明,真正“大”的公司很少—即实际高于加权平均值的很少。绝大多数公司都小于加权平均值—这意味着什么?说明这些公司往往动静不大!在市场中,只有那些超级大股才能兴风作浪。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加权平均市值为?88亿美元。换句话说,许多我们传统上认为“大”的股票,如eBay,Gap,Nike等,实际上相当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