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不良资产处置节奏加快 产业投资者面临更大机遇

近一段时期,多家资产管理公司频繁举行各种不良资产推介会,不良资产处置的量在加大,处置速度也在不断提升。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炒股入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上季末增加0.01个百分点。

虽然不良资产数量有一定的增长,但资产价格却出现了分化,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局面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或是机遇。

处置难度加大

作为不良资产市场的处置主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纷纷出售此前收购的不良资产包。中国华融(02799.HK)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回归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方面,中国华融推行“多收购”与“快处置”并重的战略。

9月6日,中国华融在北京举行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专场不良资产推介会,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资产推介会也在筹划中。此前不久,中国东方资产的“资产推介会”“中国长城(000066)资产江苏.宁夏2019年资产推介会”也相继举行,其推介债权资产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主体。

“不光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都在往外推不良资产。现在各种资产推介会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涉及不同地域和行业。”某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董事长称。

一位华融系统高管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两年出清的多是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存量不良资产。同时在加快化解存量处置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加大对新增银行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

某四大资管公司华东片区分公司总经理也透露,现在总部的要求是三年收购的资产包要处理干净,收购处置的时间节点、节奏都非常快。

另据记者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逐渐成为不良资产来源的重要部分,这部分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也在加大。具体表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实力和风险消化能力上远远弱于银行,且相当大比重的资金是靠募集而来,极难承受投资资金的损失。一旦出现较大损失,就要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投资人的维权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处置的难度。

某大型非银金融机构董事长透露,其投向凯迪生态一单私募基金违约的业务在公司整个不良资产里占比就将近一半。“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协调整合资源。曾经有一次与一家境外投行针对上述不良资产达成了初步交易意向,完成了交易协议的定稿,但是境外投行出于对上市公司信用及当时风险形势的担忧,还是决定终止交易。”

一位大型资管公司高管向记者透露,地方政府曾希望他们参与某头部P2P企业的重组。但是他们尽调后发现,找不到一个合格的债权,最后不得不放弃。他分析,总体而言,“P2P债权比较复杂,管理非常混乱,而且很多资产和债权不对应,有些资产早就被转移走了。”

市场格局分化

中国东方资产发布的《2019年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影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收包的主要障碍已由买方竞争激烈转为价格分歧和处置难度加大。未来不良资产市场格局将继续向层次多样、优势各异、高度分工方向演化。

报告显示,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为了缓解资金端流动性压力,防范近几年以较高价格收购的不良资产包出现二次不良的风险,均在努力加大处置力度,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缩短处置周期。但限于整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加大,加快处置的效果有限。投资预期变化、抵押品估值下降、法律环境变化等导致市场不活跃,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障碍。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上季末增加0.0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不良资产已出现量价齐跌的趋势。“从2016年、2017年、2018年,浙江省这三年出包(不良资产包)逐步增加,但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比率却在双降,而且持续11个季度双降。”一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透露,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的不良资产272亿元,去年是374亿元,下降幅度102亿元,接近30%。

“从浙江省银行业的发展来看,资产出清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地步。今年在出包量减少的同时,整个银行出清不良的需求也不是太迫切。这也意味这不良市场到了一个周期性的拐点。除了出包的量有所减少,现在出包的质量也比较差,量价齐跌,竞争激烈。”前述人士称。


本文Tags: 不良资产,处置,节奏,加快,产业,投资者,面临,更大,机遇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