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一分钟看完以下股票市场圣经

《周易》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脉。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由于《连山易》和《归藏易》轶失,在当代我们所传承的都是《周易》,《周易》成书有一句典故叫:“人更三圣,事历三古”,有上古之伏羲,中古之周文王。近古之孔子,此为三圣三古。凡是从事易学研究者,都是圣人门徒,今天我借北宋儒学大家张载的一句话来解读易学的传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为就是传统文人的追求,也是我们当代易学工作者的追求。

“为天地立心”,天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就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就是天地之心。我们易学工作者,是研究天道地道人道规律的,只有把这些规律掌握了,我心即是天地之心,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生民立命”,儒家思想,是出世为民。是积极进取,是有所作为。也是学以致用的思想。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引导改变民众的命运。这也是我们易学者所追求的目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改善帮助服务大众。体现自身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往圣继绝学”伏羲、文王、孔子等等。都是先贤至圣之人,伏羲一画开天,画了八卦,文王拘羑里作卦辞爻辞,孔子著《十翼》。在我们学易人这里看,这些都是真正的绝学。继往圣绝学,继,就是延续,就是传承。恪守万变不离阴阳理,一切尽在易经中的法则,来传承。

“为万世开太平”万世太平,是华夏民族永远的追求。儒学里面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终极追求,就是万世太平的大同世界。作为易学者,我们所追求的也是天下太平,万世太平。用我们所掌握的易经,去为一个人求太平,为一个家庭求太平。为一个企业求太平。把所有的加起来,就是为天下太平,万事太平。

至于《圣经》未知其用也。

一分钟看完以下股市圣经

一、进入股市的人,每个人都赚过钱,每个人都会有亏钱的经历,如果你还没有亏过钱,那么你要小心,不要希望奇迹会在你身上发生。  二、炒股的钱必须是你的闲钱,不要把你经营生意的钱、你家庭生活开支的钱投入股市,不要借贷炒股。  三、在股市不是比谁在某一段时间赚的钱更多,而是比谁活得更长久。  四、你要虚心,不要固执,如果有人认为你不行,你要相信那种可能,不要反驳,然后认真地审视要如何避免。一个固执的人,最后一定会被市场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五、做短线要求你对市场有非常快速的反应,但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才有短线高手之称。如果你不是高手,你不要做超短线,如果你是高手,请你不要看我的文章,它对你没有用。  六、你一定要懂技术指标,但你一定要小心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有可能使你赚钱,但如果你全信它,结果一定是亏钱。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七、你一定要懂基本面,但你千万不要告诉我你买进这支股票是因为它的基本面很好。一支股票涨了200%,基本面还是那个基本面,你没有看到它的任何变化,那么你是不是依然因为那个优秀的基本面而买进它?一支股票有下跌50%的可能,你是不是依然因为它优秀的基本面而持有它而不考虑阶段性的卖出?  八、不要听你的朋友推荐股票,其实他向你推荐的股票他自己是不敢买的,你只是他的实验品。不要向你的朋友推荐股票,一旦你向股友推荐个股 ,也许你会等待股友操作的结果,而你自己就不在买进了,也许你因此丢了一匹黑马。这种事情在你身上或身边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是不是?不要让它重演。炒股是一件全世界最孤独的工作,如果你耐不住寂寞,那么,请你离开。如果你耐得住寂寞,那么请不要说话。  九、如果你赚钱了,你可以让家人分享你的钱财;如果你亏钱了,请不要把你的暴躁、绝望、悲哀、痛苦、无奈、懊悔、忧郁、愁闷、烦燥……带回家,打落牙齿和血吞,你既然选择了这项投资,你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所有压力。如果你承受不了,那么,请你离开。  十、炒股是投资,不是赌博,如果你把它当成赌博,你终有一天会血本无归。  十一、股市是战场,是看不到硝烟的战场,这里看不到尸体和鲜血,但每隔几年就有人被残杀,如果你感觉不到那种杀气和危险,那么你出去,你不适合这个地方,你终有一天会被消灭,还不知道是怎么被消灭的。  十二、股市是风险最大、最难赚钱的地方,所有的陷阱外面都是鲜花盛开,而所有的机会外面都是荆棘密布,如果你没有分辨的能力,其结果一定是因错失良机而懊悔,因踏入陷阱而痛苦。坐在空调的房间里,坐在舒适的椅子里,轻轻地敲敲键盘,钱就来了,有这么好的事么?如此轻松的背后一定有十倍不轻松的障碍。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最后,临时又想到一条:不要迷信任何专家老师!严格来说,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自称是高手的,一定不是高手!老师之所以比一般人强,只因为专业、经验上丰富,但这并不能保证老师一定正确!迷信的结果是盲从,终将导致亏损,任何专家或媒体分析,只能借鉴参考,决定权在你!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