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南北猪价差异化明显 其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1.南北区域生猪价格差异化明显

2021年5月,生猪五大区防控方案正式实施。实施之初,五大区生猪调运监管严厉,迅速推进“调猪”向“运肉”转变,上半年猪肉外调量明显高于往年。但进入下半年,生猪调运恢复一定的市场活力,不同规格的猪源调运灵活度有所提升,南北市场双向流通量增加。

卓创资讯提取五大区各省份年度出栏均价数据,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北部、西北以及东部区的北部区域均属于低价区,西南、中南以及东部区域的南部区绝大多数属于高价区。其中浙江价格为全国最高点,2021年年度均价达21.74元/公斤;黑龙江价格为全国最低点,年度出栏均价18.53元/公斤。大区间价格差异明显,高低价差高达3.21元/公斤。

图1

2.价差的根源在于产能布局引发的供需不匹配

图2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1E为上半年数据)

从五大区的生猪出栏量也就是供应量可以看出,2019-2020年北部区及西南区生猪出栏量增加,其他地区均下滑。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部分省份未发布,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推算评估)显示,2021年上半年出栏量均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中南区生猪出栏量占比最大,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28.68%;西南区超越东部区,占比达到26.09%;东部区仍为生猪出栏量的中坚力量,占比较大。

图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猪肉消费量能直接反映终端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量。由图3可看出,2020年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8.2公斤,高于平均线的省份多集中于中南区、西南区。主销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多为生猪流入地域,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西北区及北部区出栏量占比较小,但因地域广阔,人口稀疏,养殖成本较低,而西南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再加上成本优势,三大区的外调量较大。

在分区防控政策的引导下,部分养殖场多建场布局于主销区,供需匹配度同比提升。高价区吸引各大养殖集团布局,出栏量增幅较为明显,但因供需比仍具有较大差异,所以生猪调运仍较为活跃。

3.南北区域价差不断缩小

图4

从图4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20-2021年高价区和低价区价差持续缩小。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各大区生猪产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供需比严重失衡。同时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复产节奏不一,北部区复产节奏较快,而中南区部分省份产能恢复不理想,造成北部区供大于求、中南区需求不足的局面,差异分化,价差较大。随着受损严重区域产能的逐渐恢复,本地猪源增多,对外省猪源依赖程度降低,区域价差逐渐缩小。

2020年上半年北部区与中南区价差维持在4.0-8.0元/公斤,下半年已降至1.0-4.0元/公斤,降幅较大。2021年各区域产能均恢复至非瘟前水平,南北价差基本维持在2.0元/公斤以内,个别时间南北猪价倒挂,亦出现“南猪北调”现象。

4.供需仍是猪价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生猪调运背后的最根本原因是价差带来的利润,南方销区价格高于北方产区,而出现价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不匹配,且随着分区防控的进一步规范,供需匹配度将进一步提升,南北价差将逐渐弱化。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