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二手车金融风控之困:骗贷滋生 贷后基本靠催收-图(2)

困局二:

审核不严骗贷滋生

如黄涛所说,骗贷、借贷不还等坏账问题已成为二手车金融企业的痛点。

宋清辉分析,骗贷之所以频繁出现,一方面因为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重复借贷,另一方面因为金融机构过于追求放贷速度导致审核不严。

5月28日,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上海花乡二手车市场发现,多数二手车商家会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当客户征信无法通过银行审核时,只需支付稍高的贷款利率,便可从金融机构贷款。

“金融机构基本都能通过征信审核。”中盛名车一位郝姓销售顾问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深圳从事车贷工作的周驰(化名)验证了上述销售顾问的说法:“即使客户零征信,我们也能给他做抵押贷款。”

“客户带上个人材料,来公司填一些资料,经评估师评估后填完评估资料,就能签合同,做抵押,装GPS,只需半个小时,全部搞定。”周驰介绍道。

“如果一个工作日内需完成贷款受理—评估—初审—审批—签订合同—更改保险受益人—抵押登记—安装GPS—放款等所有程序,平台就很难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出现审核不严的现象。而且二手车金融行业造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骗车、骗保、骗贷等欺诈问题十分盛行。”陈立彤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所以风险控制重力在于防止欺诈。”

根据零壹财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年度发展报告2016》,P2P车贷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欺诈风险和竞争风险。一方面我国征信制度还不尽完善,P2P平台很难对借款人的实际资质进行全面了解,加大了借贷机构判断借款人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难度;另一方面借款人非法二次抵押乃至进行黑市交易,并不鲜见。

苏梅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骗贷基本属于行业现象,“如何避免就看各家的风控能力了”。

据《上海商报》报道,某平台CEO曾诉苦,在该平台经营的848笔车贷业务中,曾出现12起恶意骗贷案例。如借款人将名下的高档汽车抵押给P2P网贷平台进行借款,拿到借款后又将车质押给另外的抵押借款机构,再次进行借款。

“由于国内没有集中统一的抵押登记系统,不同的抵押物需在不同的部门登记,这就会导致登记信息的相对分散和不透明,增加了登记系统的登记难度。”宋清辉分析道。

困局三:

贷后基本靠催收

“互联网汽车金融其实是将民间借贷转移到线上,借款人多是在银行借不到款、信用较差的用户。”崔东树分析道,“为征信不足甚至零征信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有巨大风险,一旦逾期不还,就基本依靠催收了。”

据前述赵姓工作人员介绍,催收分为几种,一种是每天固定时间点打电话提醒;另一种是在借款人联系不上后,去其家庭、公司地址蹲点;最后如果依然找不到人,就通过车辆里面的GPS定位,找到车后直接把车开走。

“大公司基本都有稳定的催收团队。花生好车通过直营加直租及保守的金融产品,搭建风控闭环。”陈鹏云说道。

周驰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车贷市场可细分为质押车和GPS车市场。质押车辆入库,基本无风险;而占比较高的GPS车市场,基本属于信用贷,违约率极高,损失率可高达20%左右。

“如果出现违约,我们会根据GPS定位去线下找车催款。”周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一些平台可能会与第三方专业催收公司合作,采用的催收方式可能包括24小时跟踪借款人、上门泼漆等极端方法。

“客户肯定是斗不过公司的,除非人和车彻底消失。如果客户玩消失,他的这辆抵押车在路上跑,有的街道安装了‘天眼’,再加上GPS,我们能顺利找到车。因为是债权人,我们可以把车抢回来。要么客户拿钱来赎,如果不赎,我们就把车卖掉。”周驰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然而,在平台的催收下,借款人也可能想出躲债“良方”。

赵云就是在借款人“躲猫猫”后,上演了一场不远千里追人追车的“闹剧”。

“一追一躲,二手车金融市场似乎无法形成闭环。而且贷后催收的成本很高,且无法控制,给风控带来了很多麻烦。”崔东树表示。(法治周末)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