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生死一线,监管如何“划线”?-图(2)
因此,对滞纳金设置一个封顶政策,确实是良心之举,产生了威慑力,也避免用户陷入太深的债务危机。
“对于一些真的还不起的用户,我们会考虑减免他的利息”,郭青云称,如果核实他的情况属实,再逼他也没用,会考虑“人性化帮扶”。
掌众金融CSO谭淳称,在监管出来之前,为了应对行业供给大幅增加,他们已准备将年利率适度下调,整体做到不超过“100%”,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用户,一直也是视情况协商处理。
一些平台,为此还专门开通了救助通道。而债务人,也明显感觉到了平台的松动。
“拍拍贷竟然主动找我协商了,”此前,陷入几十万债务危机的年轻小伙海波,曾联系各家平台,希望协商还款,大都被拒,而如今,平台态度明显和缓。
行业中确实有不少平台想好好做,将其视为“事业”,而非“暴利”的生意。
03、他山之石监管刚一出手时,薛洪言率先站出来连续发文为行业正名。他最害怕政策一刀下来,伤及“真正想好好做的企业”。
作为国内现金贷最直接的对标物,英美关于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的监管措施,有一定的参考性。
美国的发薪日贷款自90年代兴起,持续发展近20年,年化利率也一度高达300-1000%。
由于美国是分州而治,各州在立法和监管过程上,松紧程度不同。
监管宽松的州,采取了相对简单的修补,例如,要求披露信贷交易的关键条款,并且所有费用都要求换算为年利率,最核心的逻辑,就是“阳光透明”。
稍微严一点的州,就颁布法令,限制单个客户可以同时获得的贷款数量;限制连续贷款,强制要求同一个客户两次贷款之间,要有一定时间间隔——目的就是,限制共债和贷款数额。
更严一点的州,禁止贷款机构使用刑事控告的方式来催收。
最严的州,直接禁止Payday Loan。
目前,Payday Loan在美国的二十九个州是合法的,有九个州是严格限制下的合法,其余十四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是非法的。
美国对于Payday Loan的治理,有3点措施:
1、要求信息披露;
2、明确利率上限;
3、防止暴力催收。
本次现金贷转型整治总的方向,与此如出一辙。
从信息披露角度来说,薛洪言认为,也是筛选真实用户的一种方式。
“只要信息披露到位,对大多数借款人而言,都会对利率真正高的离谱的贷款产品说不;反过来,在信息披露到位的情况下,借款人的借款意愿依然强烈,便说明利率仍在市场供需的合理水平内,需要有一定的政策容忍空间。”
今年3月,吴晓灵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过借鉴南非经验的建议。
她提到,南非有一个《高利贷豁免法》。
当地的红线是21%,超过就是违法。但如果金融机构发放5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利率是多少,只要到小额贷款管理机构做一下登记,交纳登记费就可以。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
用登记的方式,自律型监管,“能够把一些恶意欺诈行为、恶意高利贷的行为孤立起来,打击它的时候便会更加容易”,吴晓灵称。
关于利息上限,按照我国的法律,高于36%的利息,就算是高利贷。
“如果将36%设为上限,所有的现金贷公司,都只能死”,郭青云称,因为,利息几乎覆盖不了成本。
行业里有企业计算过,首先,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是50-100元。
他一旦申请了贷款,风控需要调取各方数据,单个成本是3-5元,行业一般的通过率是15%,也就是说,一个通过用户的“数据成本”是20-30元。
再加上坏账拨备、资金成本、通道费等等,整体成本在120-220元。
但微额现金贷一般是借款1000元,30天内还款,如果年化率是36%,就只有30元,这如何盈利?
“在金融规则中,高风险高收益是相伴而生的。对于较为高危的次贷人群来说,收取高利息,也有某种意义的合理性”,郭青云称。
国外的利率上限,也较为考究。
2015年,英国颁布新法规规定:所有贷款的利息和费用每天不得超过0.8%,年化利率不能超过200%。
罗心雨认为,那条线是多少不是关键,而是由谁操刀才是关键。“假如划了200%的线,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绝大部分在36%以下做事的企业同样可以放开利率了?”
划这根红线,就相当于给普惠金融画了一个“圈”,将可以服务的人圈起来——圈大,服务的人就多,圈小,群体就小。
“需求总是要被满足的,你不满足,民间高利贷自会去满足。”薛洪言认为,某种意义上说,现金贷将部分用户从民间高利贷中疏导出来。
“36%以下,显然是传统金融机构本来覆盖的人群”,郭青云称。
因此,恐怕36%这条红线,就完全将普惠金融需要触达的用户,画到了圈外。
至于暴力催收,目前现金贷的牵扯金额都较小,不会涉及到上门催收,主要还是电话、短信为主。
但是电话短信,要做到文明催收,就需要将催收流程化、透明化,而非简单的“绩效考核”。
“此时,一个第三方组织出现,至关重要,”不止一个行业从业者呼吁组织的出现,这样既能帮助行业自律,进行信息互通有无,又能充当“上通下达”的窗口,减少监管负担。
监管还没有划出所有红线,也不知道圈在哪里——但美国的经验,确实可提供诸多智慧和建议。
大家都在等待监管的最后一锤之音。
该来的,早晚会来。
应该庆幸的是,时机刚好,而非姗姗来迟……(36氪)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