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财政信用

简介  财政信用(fiscal credit)   财政信用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具有财政和信用两重属性。首先

财政信用

,它是国家以债务人或债权人的身份,直接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筹集或贷放财政资金的行为。财政信用行为是财政对社会财力的再分配,并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以及积累基金的投向,它构成国家财政资金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财政信用又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信用形式的一般特征,即以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使用权的相互分离为前提,以约期归还、还本付息为条件,让渡资金的支配作用权,是一种社会资金的余缺调剂。内容  财政信用资金自建立以来,为开发地方财源,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社会事业的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支持乡镇发展种养殖业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但是,由于原来

财政信用

的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项目管理不力,效益低,项目论证不充分,创办项目多、但开花结果的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加之个别单位对财政信用资金存在着错误认识等原因,导致财政信用资金回收率低,有的甚至不能收回,债务额直线上升,地方财政包袱越来越重,为了防止这种恶性循环现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办理的财政信用资金信贷业务已停转,并对已投放出去的贷款实行“只收不贷”,因此,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财政部门要以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制定强有力的回收措施,加大财政信用资金的回疏力度,将多年来长期积压在外的逾期信用资金强行回收。   财政信用分为筹资信用与投资信用。筹资信用是国家作为债务人,通过国家债券、政府借款等形式从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国家债券包括国内债券与国外债券。国内债券是指政府在本国发行的公债券、国库券以及各种专项债券。国外债券指政府在其他国家或国际金融市场发行的公债。此外,有些国家还通过国家储金局、邮政储蓄等,以吸收储蓄存款的方式筹集财政信用资金。投资信用是国家作为债权人,为实现其特定政策而投放各种政府贷款包括为扶持国内某些事业或企业的贷款,如中国财政的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支农周转金贷款、科技项目贷款等;还包括向外国政府的贷款。产生和发展  财政信用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产生,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贸易和商业战争是公共信用制度的温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财政信用

3卷,第822页)。封建国家由于内外矛盾加剧,用于对内镇压和对外战争的支出日益庞大,加上王室穷奢极欲,使国家财政经常处于困境。为了应付各种急需和解决财政亏空,国家不得不借债,于是产生了公债。在资本原始积累中,公债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政府债券的发行不仅使大银行可以从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还为银行和股份公司提供大量的虚拟资本和投机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借债抵补额外开支,而纳税人又不会立即感到负担。但借债最终还是要求提高税收,从而使公债成了税收的预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加深,公债和政府借款已成为财政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巨额的债务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更加重视利用财政信用进行投融资,筹集资金用于公共事业和某些行业、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金融制度形成财政投资贷款基金,以巨额的资金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计划目标的实施,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增长。职能转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要求,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资金供需矛盾和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财政信用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其职能有了新的转变和发展:   ①筹资信用从单纯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变为国家有计划地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必要补充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为了合理配置资源,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家必须有计划地保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而有计划地运用国家公债等筹资手段,可以弥补国家以税收等无偿方式征集的财政收入之不足,充分利用社会闲置和闲散资金,满足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同时,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吸引外资加速国内建设。   ②财政信用从单纯的筹资手段变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再调节的手段。财政信用是一种对社会资金结构和流向的调节手段。它与银行信用不同,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它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筹集资金,而投放资金则是以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而不是盈利,所以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年度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及其内部结构的社会财力再分配方式,有利于加强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和结构的调整。同时,它又是一种以不改变资金所有权为前提的投融资方式,有利于把居民和企业的利益同国民经济宏观利益结合起来,并按照经济计划的要求引导预算外和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向和流量,实现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③财政信用从单纯的筹集、分配财政资金的手段变为加强财政管理,管好用活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手段。有目的地将一部分适合运用信用方式进行管理的资金采取有偿筹集和使用的办法,有利于增辟新的财源,打破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克服资金使用上不讲效益,盲目争投资上项目等弊端,是拓宽理财领域,加强财政管理的有效方式。作用  用财政信用担保激活科技小企业   不是一个钱顶一个钱用,而是借助担保中心的信用把一个钱放大数倍为小企业提供担保,进而使其得到贷款,用于发展。以这种信用担保已使54户科技小企业被激活。   市企业总数的99%是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低、资产数量少等原因,它们一直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发展受到限制。2000年组建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市政府间接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也是社会化的小企业发展促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财政每年拿出的2335万元,经滚动后为企业提供担保,从而使企业以相对宽松的条件从建设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调控

简介

  财政信用调控是国家以债权人或债务人身份用有偿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

特点

  财政信用调控兼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身份,因而,财政信用调控具备自己的特点:   1、有偿性。国家信用通过有偿形式进行调节经济的活动。   2、社会性。国家信用支出用途与一般的信用不同,一般信用支出投向市场上有盈利的各种企业;国家财政信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用于支持和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用于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服从国家政策的需要。   3、稳定性。国家信用以强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为后盾,因而相对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来说,国家信用具有更高的信誉,更强的稳定性。

途径

  国家信用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仅仅作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的手段。公债的发行对生产的发展产生“排剂效应”,所以古典经济学家一般都反对发行公债。但到了现代,国家已成了社会再生产的“经济中心”,国家信用就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国家信用调节经济的途径有:   1、国家通过发行公债来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比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通过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发行各种形式的公债,以缓解过旺的社会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而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国家举债用于投资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发展。   2、国家通过发行公债,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通过发行公债这一转换形式,将一部分暂时闲置的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发展生产,增加供给,从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也影响了两大部类生产的结构关系。   3、运用财政贷款,加强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对这些项目的有偿贷款,能促使借贷双方的权、责、利相结合,促进借贷双方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财政资金周转,以尽快还本付息。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