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文简称“北大财政所”,英文简称CIEFR-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由财政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于2005年10月27日共同设立,为我国第一所专门致力于教育财政研究的学术机构。

  北大财政所的成立是中央政府部门与着名大学合作尝试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它主要承担财政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委托的重大项目,组织大量前沿性与严谨的实证研究,以服务于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

  北大财政所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同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副主任为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同志、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陈伟光同志,委员包括: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胡延品,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吴国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和北京大学总会计师兼财务部长阎敏。所长由北京大学王蓉教授担任。

  北大财政所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教育财政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库和能力建设基地,以推动中国教育财政改革乃至公共财政改革为己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国情,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与推动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对话,提高国内教育财政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成立五周年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10月27日-29日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成立五周年。

  2010年10月27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财政所”)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教育部9楼会议室召开。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高度赞扬了财政所的工作精神、工作作风和学术影响力。

  第二次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教育部召开

  指导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同志指出,“财政所在王蓉所长的带领下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多年来,财政所紧紧围绕着教育部、财政部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教育财政领域方面的一些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精力。确实做到了建所之初闵书记说的:一天要工作25个小时的精神。参与了大量的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深入基层去调查,包括给两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咨询,没有辜负主办方的期望,也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刚才王蓉汇报的,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4%问题研究、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统计研究、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的讨论,等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前瞻性、自主性的研究分析,成果斐然。” 张少春副部长还特别指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财政所与政府部门工作关系密切,但是,财政所人员仍秉持北大学风,并不仅仅受决策部门意志的影响,开展独立研究,坚持学术精神,坚持依据事实说话,依据数据说话,依据原理和规律说话。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北大占得了教育财政、教育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先机,为北大赢得了荣誉。此外,财政所具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他们的工作精神值得表扬。他们往往到贫困地区的最基层调研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财政状况,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严格坚持科学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对于决策部门临时交代的政策咨询任务,也任劳任怨,加班加点,高质高效地完成。”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