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制度定义  定额管理制度是指确定定额制订依据、制订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等。   其内容应包括:   (1)定额管理范围,如工时定额、物资消耗定额、成本费用定额、人员定额、用工定额等;   (2)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方法、程序;   (3)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奖惩的具体办法等。怎样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1.企业一般可以根据主管部门颁发的定额管理制度(办法),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在拟定时,决不可只作一些原则性规定,而不结合本企业的现实生产条件和管理工作水平,从而成为只团虚名而无其实,对定额工作开展起不了作用的空洞文件。   2.企业内部各有关车间(尤其是辅助年间),又可根据全厂的制度规定,结合本车间的情况拟定实施的细则,但要报送厂部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实施细则不能与全厂的管理制度相抵触。   3.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定额管理制度也不能长久不变,经过一段时间执行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应对管理制度作适当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机构体制或工作分工有较大变动时,管理制度就要修改。一般情况下,每年修订一次为好。   4.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定额管理制度的意义  1.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就是企业在开展定额工作方面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有了这样“纲领性”的文件,定额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原则和工作方向,整个企业的定额工作有章可循。   2.可以明确各级定额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岗位责任制,协调定额工作各个环节,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保证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c   3.因为定额工作和企业业务部门联系广泛,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能明确各种资料的供需关系和j比务联系。   4.由于定额工作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完不成定额或修改定额而影响工人的收入时,就会出现种种矛盾,这就要有处理各种问题的原则、方法、权限等的明确制度,才能保证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   5.有了定额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劳动定额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是企业定额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文件,也是企业的根本制度之一。建立定额管理制度的本身,就是定额管理的重要的一环。基本原则  制订定额的有关部门,应经常深入车间、工段、班组和各工作地点,熟悉和了解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产品性质、设备能力、资金使用、物质储备、消耗、能耗利用等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作为制订定额的资料依据。   加强对各种原始记录的工作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凡属业务范围内的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原始记录及时进行检查、分析、整理、汇总、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好统计资料的积累。   制定定额要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有代表性资料作根据,有数据论证,不凭主观臆断;先进性就是有同行业先进水平,因地制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正常条件下多数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部分人能够超过,少数人能够接近,确实达到先进合理,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便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所谓群众性就是广泛发动职工讨论,积极争取各部门意见,反复酝酿,上下协商,有利于职工自觉接受,积极争取,努力实现。   对于核定的各类定额,经过在实施考核过程中,确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有出入时,有关部门必须经过认真审查,指明原因,确立调整尺寸,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意见。   由于工艺改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调整产品品种等诸因素时,对各类定额要立即作发展性修改,以便适应客观条件变化后实际情况。   定额制订和定额调整是否合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必须报请厂十审批后方可执行。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