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黄金期货

守住“钱袋子”:黄金or人民币资产

  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崔文静夏欣北京报道

  多种催升通胀的因素影响叠加抗通胀手段的效能下降,使得高通胀压力成为摆在全球面前的共同挑战。

  多位受访经济学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眼下的全球高通胀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而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势必会给国内的通胀带来巨大影响。我们需要正视事实,积极应对。

  此刻,在消解通胀因素正在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各国如何采取措施缓解通胀变得至关重要。而作为普通个体,如何找寻有效的资产保值增值路径,通过合理的财富管理措施应对高通胀影响,进而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势在必行。

  亟须结构化转型

  面对全球高通胀的严峻挑战,如何抗通胀、稳增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开出六大“药方”。

  第一,减少供给约束,增加有效供给。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例,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能源、原材料等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放松供给约束。只有不断放松供给约束,才能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既能够抑制通胀,也能稳增长。

  第二,放开人口流动管制,降低劳动供给冲击。一方面,继续放开国内人口流动限制,对户籍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让劳动者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获得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改革教育体系,提升劳动力素质,让劳动者具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创造更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红利。

  第三,鼓励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历史上经济任何一次走出通胀与衰退风险的根本出路都是大量新供给的涌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新需求,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国家应当推动以放松供给约束、鼓励新供给等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反垄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反垄断立法和执法,对规模过大的垄断企业进行拆分,或者将数据、平台等相关软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化”改造。

  第五,正确引导通胀预期。当CPI等指标在警戒线(3%)之下运行,但通货膨胀的一些苗头已经出现时,是出台预防性措施的好时机;而在CPI等指标刚突破警戒线,尚未形成一致预期时则是预期管理的机会;一旦通胀突破警戒线进入加速上行阶段,宏观决策者在继续强化预期管理的前提下,必须从供给方面入手,采取实际措施平抑物价,例如,加大关键商品进口力度、投放政府储备物资等,同时需抑制投机性需求,保证物资主要满足生活实际需要。

  第六,坚持开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下,让国际大循环更加畅通。自由贸易是促进国际分工、提高效率、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国际分工、贸易来提升效率和增加财富,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建看来,面对持续性的高通胀,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法是市场化改革。中国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勇啃硬骨头,让市场经济继续在资源配置中占决定性地位。

  他同时指出,若想反通胀,一定要提高单位货币产出弹性,而不是投资大量无效资本,比如某些地方政府的无效投资、形象工程,只会制造需要而难以带来产出,将缓慢推升通胀,应当加以避免。

  理财偏保守

  通货膨胀即意味着货币贬值,作为普通个体,随着通胀的走高,财富的价值自然会越来越小。唯有让手中财富的增值速度跑赢通胀或与通胀持平,方能实现“钱袋子”的保值或增值。

  随着权益投资等各类理财投资热度的不断升温,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然而,追求收益的同时,投资风险亦伴随左右,近期股市等权益市场的波动则是直观的体现。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寻找保值增值的机会?债券、股票、黄金、房地产等重要的财富标的,如今还值得入场吗?其风险收益如何?

  对于债券投资,滕泰认为,考虑到个人投资者知识能力有限、资金量小、对专业投资机构难以甄别等因素,选择信用高、收益率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高收益债券,对很多家庭而言仍然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通胀后期、利率水平较高的阶段,认购新发行的、高收益长期债券往往可以取得不错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中国信用债市场对风险的担忧不断加重,从杠杆率过高的民营企业,到城投债、房地产企业,违约事件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同样提醒投资者警惕债市风险。他提到,在过去两年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主动让利,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定向支持政策,积累了一些坏账和不良资产。在加杠杆过程中,债券市场超常规发展,有很多短期债务到期,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压力和信用风险。

  就股市投资而言,滕泰告诉记者,投资者如何在股票市场保卫自己的财富,首先要看大势。他就美国、中国股市具体分析道:“从过去100年来看,美国股票市场是各个股票市场中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最高的,这得益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全球头号强国,拥有领先的科技。但未来100年未必仍能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那中国股市能带来好的回报吗?从上证指数来看,过去十年间基本未上涨,说明中国股市短期内存在系统性高回报的可能性并不大。”

  滕泰同时指出,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已经结束,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受制于中国资本市场治理不够健全等因素,A股未能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未来能否反映值得思考。

  他认为,中国未来的股市整体来看将呈上涨态势,但主要集中在新经济领域。若要在股市中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则需将能够引领未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创造新需求、带来新增长的企业挑选出来。由于挑选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精力的投入,对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时间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购买基金可能是比直接在二级市场厮杀更为明智的选择。

  而对于在居民财富中占比较高的房产来说,在滕泰看来,房子作为实物资产本身是“货币的对立面”,但由于美国房价于次贷危机后创出新高,中国房价在过去20年实现了大幅增长,未来能否作为全球通胀之下保卫资产的有效方式需要打问号。

  具体来看,中国的房价已经进入分化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当前热点经济发展区域中,个别城市的房价仍有上涨空间;一线中心城市的房价抗跌能力较强,尤其是持有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既能对抗通胀又能抵御经济衰退;部分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吸引人口流入,其房价也相对稳定;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将逐步回落,持有这些地区的房产非但不能保值增值,还将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房住不炒”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2月24日国新办召开的“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住建部明确表态,2022年调控政策还将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加强预期引导,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业内看来,调控政策在保障刚需、满足合理改善性需求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与防止投资炒房行为之间的平衡,未来房地产市场或将更加趋稳,“大起大落”的情况或将最大程度地避免。

  此外,近期地缘政治风险使得黄金的避险属性凸显。“乱世买黄金”“黄金抗通胀”“黄金长期肯定保值”,亦是各类理财宣传中常见的标签观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黄金与货币超发、CPI走势存在负相关关系,是抵抗通胀的有效手段。但相比个人,黄金更适合作为国家储备,目前的金价已经相对较高,购入黄金需要谨慎对待。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该人士同时建议有条件的投资者适度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人民币正受到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青睐,配置人民币资产也是不错的选择。”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建议个人在私人养老金上加大关注。他认为,中国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的家庭理财观也应转型升级,从过去短炒、赚快钱模式逐渐转向以养老为最高目标的长期投资与长期积累,投资者应更关注长期投资收益率。

  此外,滕泰认为,在全球通胀当中保卫自己的财富,除了硬资源之外,品牌奢侈品、科技专利研发、商业中的渠道流量等软资源同样具有投资价值。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