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为社会提供科技化风险管理服务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

   策划人语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来,保险业强化保障功能,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守住风险底线,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保险业如何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本期报道对此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我国保险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显著扩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2018年以来,保险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较好地发挥了保险保障的功能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保险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刮骨疗毒整治乱象,将自身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此过程中,保险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从曾经拼规模、比声势,到如今拼价值、比口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保险业一致且自觉的共识。

  当前,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保险业如何持续回归保险保障本源,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质效,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

  《金融时报》记者: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新国十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如何看待“新国十条”对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义和重大作用?

  王国军:今天回过头来看,“新国十条”对保险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新国十条”对保险的定性既科学又有高度。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个定性明确了保险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破了就保险论保险的苑囿,使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十年之功,保险是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是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的观念,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家庭的广泛共识。

  十年的实践,“新国十条”的很多目标都已实现,商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健康保障领域,从大病保险的全民覆盖,到“百万医疗险”的潮起潮落,再到如火如荼的“惠民保”产品,保险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我国健康保障体系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物美价廉的“惠民保”产品,凭借投保门槛低、保额高、价格亲民的优势,快速覆盖28省的267个地级市,截至今年9月末,为8000万人提供健康保障,填补了社会大众原有健康保障之外的空白。

  在养老保障领域,保险业响应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方针,在我国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整体上缺乏国家税优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保险业从养老社区建设的角度切入到了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之中,成为十多年来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反馈,也为寿险业的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保险产品与养老实体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进程中面对的养老难题,也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更关键的是保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可以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渗透,从3%的覆盖人群向100%扩展,从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能力。

  在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保险业十年来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保险业在发挥责任保险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功能作用方面就有很多创新,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实习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发展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充分发挥了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用经济杠杆和多样化的责任保险产品化解了民事责任纠纷。

  在支持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方面,保险业也成就斐然。险资运用余额从十年前的6.8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8月末的24.4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5%;截至2021年末,险资通过股票、债券、股权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18.88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81.27%。

  《金融时报》记者:2017年4月底,原保监会发布《关于强化保险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拉开了整治行业乱象的大幕。监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措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推动保险业持续回归保障本源。如何看待保险行业乱象?银保监会成立以来对保险乱象的整治行动,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王国军:保险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风险。治理、整顿、提高,加强监管,治理行业乱象成为这一时期保险行业监管的主要工作。经此一“役”,行业乱象得到整治,保险业回归保障定位,服务意识和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近几年保险业行事的准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优化服务被看作是保险业长久健康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

  治理整顿工作的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对保险公司公司治理的监管,全面遏制了保险机构股东虚假出资、循环注资、抽逃股本,股权关系不透明、不清晰,违规股权代持,隐藏实际控制人,隐瞒关联关系;股权质押和解质押不规范;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保险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等行为。

  通过加强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监管,防范了一些保险公司利用未上市股权和不动产投资等方式设立平台公司,通过平台公司截留、挪用、转移险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违规用于增资;为其他机构违规开展关联交易或规避监管提供通道;组合类资管产品开展违反资管新规要求的多层嵌套投资业务;通过多层嵌套等方式开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规避监管规定;在不具备投资管理能力情况下,借用受托通道变相自行开展股票等高风险领域投资,妨碍干预受托人正常履行职责;投后管理不到位等乱象。

  通过加强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承保和理赔环节的治理整顿,基本杜绝了一些保险公司销售未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违规开展或协助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展非法集资的现象;“双录”政策的实施,净化了保险销售人员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夸大保险责任或保险产品收益,对保险公司的股东情况、经营状况以及过往经营成果做虚假宣传等乱象所产生的土壤。

  《金融时报》记者: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保险机构风险保障功能。保险机构要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长期稳定资金。推动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保险行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质效,助力我国从保险大国转变为保险强国?

  王国军:新时代赋予了保险业新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下一个五年,乃至十年,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应该是在继续夯实现有保险业务的同时,跳出保险业务本身,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科技化的风险管理服务。

  首先,保险公司应成为社会大众健康风险管理的专家。很多种疾病预防的成本是疾病治疗费用的万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健康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疾病的预防。健康险保费大幅增加是近两年保险业最明显的特征,但风险也在集聚。高质量的健康险的盈利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大概也只有一条道路——健康风险管理。在以健康风险管理为底色的模式下,消费者来买健康险的目的不再是生病后的赔付,而是保险公司提供强大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能够让被保险人少生病、不生病。健康风险管理不但可以降低赔付的概率和额度,更关键的是,可以化解健康险经营中所面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其次,保险公司应成为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专家。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学生体质的下降与课业负担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体育活动的减少。

  保险公司应致力于我国校园体育的发展,通过科学全面的校园体育风险管理,组建校园体育风险管理团队,降低各层级、各类型学校体育风险和运动损失发生的概率,尽力消除体育活动中的隐患,化解风险点,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无风险地尽情运动,免除学校和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让祖国的花朵焕发青春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再次,保险公司应成为老龄风险管理的专家。未富先老背景下的快速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国情。联合国秘书处的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会达到31%以上,而65岁及以上人口将会达到23%以上。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过程将在其他国家所经历的时间的一半内完成。

  在人力成本越来越昂贵的情况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化养老几乎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途径。在长寿风险精算的基础上,保险行业应该集中力量推动人工智能等老龄科技的进展,为化解整个社会的养老风险贡献资金和技术力量。

  最后,保险公司应成为农业风险管理的专家。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农业保险至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供给侧格局:作为再保险主要载体的农业保险共同体和31家经营农业保险的财产保险公司共生;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和综合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共栖;生产成本保险、农业大灾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天气及价格指数保险等多种产品形态共存。这种格局是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探索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化改革。

  除了管理自然风险外,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的拓展空间巨大。比如,与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物资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农业生产环节的人为风险;在大力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与价格指数保险的同时,与期货公司合作,进一步探索“保险+期货”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对冲机制,化解农业生产中的市场风险。应时代的需要,我国“三农”风险的管理将逐步从以农村集体为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保险公司为主导,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成为农业保险制度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农业保险的经营重点也将从传统的农业保险向农业风险管理的方向转变。

  总而言之,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必须成为各行各业风险管理的专家和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保险公司需要在科技化、多元化和场景化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未来的保险公司将拥有各行各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团队,利用高科技的风险管理手段制定风险管理标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同时,无论是产险、寿险,还是再保险公司,如果纳入以风险管理驱动保险业务发展的模式,多元化都是必然的。哪怕仅仅是对于健康风险的管理,保险公司也必须深度介入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健康风险管理链条和风险管理网络,单一的保险业务将失去意义。另外,场景化的风险管理将是在对相关数据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在由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人物和相互关系的特定场景下,理解和判断社会及用户需求、情感和态度,通过信息沟通,为社会提供适合的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精准商业行为。保险公司将通过互动,发现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生产与生活风险,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风险管理的互动、保险产品的开发,为消费者提供特性化和碎片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提供多种样式的场景化的风险管理服务。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