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外资险企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得益于保险业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资保险巨头在华布局的步伐不断加速。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今年以来,包括德国安联、美国安达、西班牙曼福再保险公司、德国汉诺威再保险等国际知名保险公司纷纷通过收购股权、增资、成立分公司等方式加码中国市场,“中资”转“外资”的保险公司也逐渐增多。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银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廖媛媛表示,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先后三次出台了34条新的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市场准入,基本实现了中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一致,拓宽了重要金融领域的中外合作。随着这些开放措施的实施和落地,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约120%。金融领域未来将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发展带来新机遇。

  外资险企加速在华布局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稳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国内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养老保险公司等相继成立。

  据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任春生介绍,过去十年,我国保险业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取得长足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持续拓展全球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区域中心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达20%。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4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万亿元。保险业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沿线项目1700余个,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服务。

  今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加码中国保险市场动作频频。12月,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准更名为“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意味着我国首家合资转外商独资寿险公司的“诞生”。在9月份,安联人寿已完成股权变更登记,企业类型从中外合资公司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公司。

  全球最大的上市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公司安达集团已实现对华泰保险的完全控股。11月,银保监会发布批复同意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受让华泰保险9位股东持有的该公司股份合计约11.10亿股,同意安达美国保险公司受让华泰保险2位股东持有的该公司股份合计3.33亿股。交易完成后,“安达系”在华泰保险的持股比例将增至83.2%。华泰保险集团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从“中资”转为“外资”的保险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股比限制的全面放开,外资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正借助政策机遇加快开拓中国保险市场,他们或通过增持股权谋求控股地位,或以直接100%控股的独资形态经营。外资保险公司一直看好中国保险市场,预计未来外资险企“独资化”情况会持续增多。

  外资再保险公司深耕中国市场

  再保险业是金融服务业中最具全球化特征的行业之一,可以助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从而有效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国再保险市场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外资再保险公司也成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坚实力量。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外资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达667亿元,市场份额达到35%,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叠加影响下,2021年,外资再保险公司实现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逆势上扬。同时,外资再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累计增加注册资本达46.2亿元,为深耕中国再保险市场夯实了发展根基。

  外资再保险机构数量已经占据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半壁江山。2019年12月,大韩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获批开业。2020年,信利财险公司变更为信利再保险公司,首家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宣告成立。我国现有专业再保险公司15家,其中中资7家、外资8家。

  2022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迎来进一步提升。8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西班牙曼福再保险公司筹建北京分公司。资料显示,曼福再主营寿险和非寿险再保险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参与中国再保险市场,与境内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再保险业务合作。今年11月,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获批增资15.25亿元,注册资本升至72.5亿元。

  当前,上海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处在关键窗口期。在11月召开的第四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上,再保险“国际板”建设规划方案正式亮相。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组织下,19家保险机构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对标国际成熟市场,逐步扩大跨境再保险市场规模。

  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在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积极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升承保能力、服务水平和交易活跃度,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全球影响力。

  对跨境风险保持谨慎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之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全球风险治理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与冲击。我国保险业在加速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

  “深化国际交流,有利于引入先进的保险理念、技术、工具和科技,缩小我国与发达市场的差距。但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跟随海外资本而来的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任春生表示,中国保险市场“引进来”要始终保持积极谨慎,并健全跨境风险监测机制。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都应高度重视国际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底线,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提升国际保险、再保险业务的透明度,丰富境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监测。

  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宏观环境下,对于保险和再保险行业来说,资产负债表的两端都面临着结构性挑战。对此,中再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需要关注开展国际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比如,海外的巨灾风险往往导致更高的保险赔付,海外的通货膨胀风险将引起今后赔付责任的增加。保险公司要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避免过高的海外风险暴露对业务的正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保险公司在境外投资时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对冲,避免遭受更严重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另外,外资股东往往在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可能对我国保险监管的有效性带来一定冲击。因此,我国保险行业监管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风险监测水平,加强国际保险监管合作,以避免对外开放导致我国保险业的风险持续增加。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