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在氢能上“划重点” 计划明年首招碳中和本科专业

  在“3060”的“双碳”目标下,人才供给侧需要怎样的卓越工程师,才能加速全行业转型升级?“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传出信息,成立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的华东理工大学,正在开展碳中和人才培养行动,加紧筹建碳中和本科专业,2023年拟计划招生30个人,2024年招生计划拟翻一番。

  今秋开始的这一新学年,拥有化学、化工、材料3个一流学科的华理,已面向2022级本科生开讲“碳中和”通识课程,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每一大学生观念中。教材建设方面,《碳中和概论》也已完成编著,同样持续加强专业教师碳中和科普能力和动力。眼下,还利用技术减碳方式,养成低碳生活学习习惯,探索碳中和校园建设。

  面对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院士专家,华理副校长朱为宏教授透露,从资环学院、化工学院、信息学院到商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打破传统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凝练了优势独特、学科交叉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在申请准备中。

  这座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化工特色高等学府,建校70年来与时俱进、应需而变,碳中和相关的本科教学采用了“X+碳中和”的“双模”,甚至涵盖碳管理、碳金融、碳经济等。譬如,2021年开始招生的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化学与工程管理双学位、能源与经济学双学位等。同时,在硕博专业方面,开出“碳中和+X”模式,比如今年设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华东理工大学主要聚焦碳零排、碳减排、碳负排3个重要方向,重点放在新型的绿色氢能技术。朱为宏表示,氢这一物质能源,是构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支撑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在工业交通用能的总量中可占15%到25%,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当然,眼下氢能产业的瓶颈问题,在于氢还不够绿,量不够大,价也不够低,“我们核心目标是发展大规模、低成本的绿氢技术,从制氢的源头开始,到储氢、用氢方面集成攻关,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端同时发力。”

  朱为宏分析认为,华理在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水煤浆和粉煤气化技术的研发结构,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煤制氢装置,其产能处于世界第一;同时,与中化等合作建设了国内首套每年万吨级垃圾气化制氢中试装置,保障近中期低成本、低碳氢能方面供应;此外,还具备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制氢技术,突破碱水电解制氢在电流密度放大过程中有关能耗、气液流动调控及分离难题,提高了绿氢系统整体效能,支撑中远期的规模化、低成本、零碳氢能供应。

  而储能方面,华理储氢设备结构具有完整性设计,填补国内百兆帕级储氢容器技术空白,安全性及成本优于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其通过高压氢环境材料性能的试验系统,以及加氢站储氢容器开发,保障了大规模、低成本、长周期氢存储方面的安全性。

  华东理工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实施“双碳”战略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通过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