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这四家企业“毕业”靠的是什么?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旷昆红

  近日,天元区4家企业达到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毕业”条件,顺利实现“毕业”。他们分别是:株洲湘坞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科圆博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为谷为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株洲力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这些企业,或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两年营收达到1000万元,部分企业甚至提前“毕业”。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几家初创企业,“毕业”并非偶然。它们创业伊始,企业就找准了赛道,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发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湘坞超硬材料公司生产的超硬精密微孔制品,打破国际垄断,在国内多家高端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发光发热。一家初出茅庐的小微企业,如何入得国内高端制造企业的“法眼”?董事长杨志虎介绍说:“经过47次试验,我们用数据证明产品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通过第三方机构检测后,产品进入一条生产线试用长达一年之久,事实证明,产品参数和指标稳定地达到了国际水平,最终得到了业界认可。2021年,湘坞超硬材料公司凭此产品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中科圆博公司聚焦轨道交通电子产品,研制的电网绝缘检测装置,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一个只有手机大小、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匣子,广泛应用于电力机车、汽车、船舶等领域,在电网绝缘出现异常、低于产品设定的报警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即便偏差达到±30%,仍能正常工作。

  株洲超硬材料行业企业多,但高端市场份额占比低。2020年8月,形容自己“背着个书包”来株洲的邓朝东,组建了由多名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成立为谷为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株洲一家上市公司提供生产线优化方案,精准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标志着其产品指标和参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短短1年多时间,企业营收就达1000万元,目前正在申报多项发明专利。

  有跳出舒适圈创业的勇气

  翻看这4家企业经营者的履历,记者发现,创业之前,他们多在国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生活稳定,35岁左右,却跳出了舒适圈。 但创业不受年龄、地点限制,有了好点子,就开始行动。

  他们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有对株洲良好产业基础和环境的认可,也有对自身钻研领域知识积淀的信心。

  创业前,邓朝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的资深科研人员,对碳碳复合材料有深入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工作。邓朝东不是株洲人,看到师兄早几年来株洲创业,且发展得不错,他也动心了,“看重的是株洲深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父母年龄渐长,孩子成长需要陪伴,曾长期在沿海工作的王雄兵,回来是家乡情结也是现实需要。2014年,他回到株洲,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选择投身超硬材料产业。王雄兵相信,“全市有600至700家链上企业,从中分一杯羹不是难事。”他发现行业小微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且人工成本贵,于是在2019年7月,他创办了株洲力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为行业小微企业提供自动化生产设备,迅速成为链上配套企业。

  杨志虎在超硬精密微孔制品领域深耕多年,对行业有清晰的认知。他说,这个行业属小众领域,技术积淀深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原材料加多加少、如何加,都是学问,这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淀,“我们的生产设备是自己设计、调试和安装。”

  而中科圆博董事长尹玉波看重的,却是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深厚基础,以及自身在轨道交通信息产业领域的技术积淀。

  企业孵化器倾力相助

  初创企业从呱呱落地到茁壮成长,除了“打铁自身硬”的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等外部条件外,也少不了企业所在孵化器的倾力帮助。

  进入孵化器,企业享受到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从优惠价格租用厂房,到物业服务、对接产业资源、提供政策性资金申报,以及推荐参加各种大赛和资本对接活动……孵化器深度参与、热心帮助这些初创企业成长。去年,湘坞超硬材料公司通过参加孵化器组织的各类大赛,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获得省科技厅“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省工信厅“创客中国”优胜奖,并入围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产品也因此被更多人认识。

  作为全市首家公司制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科企业孵化器公司董事长李国伟介绍:“孵化器就像幼儿园,孵化从业者就像幼儿园老师,初创企业就像小朋友,幼儿园老师的悉心呵护和关照帮扶,是小朋友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我市的国有孵化器和民营孵化器公司,已经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链孵化链条。未来,这些孵化器在深耕已有产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地方龙头企业、腰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不断汇聚资源要素支持创新,培育壮大更多市场主体,为打造制造名城注入强劲动力。

(文章来源:株洲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