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投资:地产股的暴涨为何姗姗来迟 A股何时见底又如何判断?
来源:少数派投资
3月市场行情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3月3日开启“暴跌”模式,到3月15日跌幅巨大,经历了9个交易日,全A指数跌幅-12.42%,沪深300跌幅-13%。3月16日上午继续大跌,下午出现了大逆转。
3月16日中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会上指出:
(1)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
(2)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3)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4)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5)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金稳会”的召开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过往的“案例”解锁了投资者的记忆,有没有“二次探底”虽然很难判断,但是暴跌后的一轮反弹在投资者心中隐约形成了一致预期。从3月16日开始到4月9日,经历了16个交易日,反弹仍在持续中,然而投资者惊奇的发现,这次反弹“风格变了”。
3月16日开始到4月9日沪深300涨幅6.2%,全A指数涨幅5.36%,但是我们看到不同行业分化严重。16个交易日以来,30个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指数走势分化明显,排名前五名分别是房地产、煤炭、建材、建筑、银行,涨幅分别为31.57%、20.74%、16.13%%、14.86%、14%;后面五名分别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通信、国防军工、计算机,幅度分别为-4.93%、-3.41%、-2.57%、-2.42%、-0.45%。以前落后的地产行业居然反弹超过了30%!
经历了一次超跌反弹,地产股一枝独秀,投资者不禁会惊讶,以前一直强调地产等行业性价比极高,为何此时才反应的如此强烈?尤其是在地产销售下滑40%以上且对未来销售极其悲观的局面下?
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提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安信证券研究所地产行业的观点也能说明这波信心恢复的主要预期,研究指出,这是稳增长、防风险、宽信用和促民生的联合聚焦。2022年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部分民营房企自2021年10月以来深陷流动性困境,若任凭房企流动性风险肆意扩散,则不仅会加大经济承压力度,还会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准确认识并“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已是势在必行。适度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是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必要手段,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增长和宽信用,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购房需求。3月16日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这意味着更加直接有效的治理政策可能已在路上。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化解房企流动性风险,还会致力于防范风险向银行、居民和更大范围的房企扩散蔓延,前者利好受困民营房企,后者利好中小央企国企。
随着地产行业大涨以后情绪部分得到了修复,估值也有部分提升,后期对于地产行业里标的选择也将更加重要。长期业绩稳定增长的,结构性受益的标的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地产行业积极的因素出现,导致了地产板块走势“一骑绝尘”,但是也有很多前期强势行业受到挤压效应,走势在本轮反弹后创出新低。二次探底什么时候会来?A股何时见底又如何判断呢?
判断见何时见底是一个非常难的事儿,也很难准确判断。但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很多卖方或者买方机构也都给出了一些观点可以参考。
中金研究认为中期维度市场机会大于风险。未来关注以下潜在因素:
1)俄乌局势明朗和全球通胀压力缓解,带来“滞胀”担心边际缓解;
2)“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尤其是目前担忧较多的房地产等领域;
3)国内疫情情况进一步明朗;
4)中美关系边际趋稳,中概股问题相对明确等。
而安信策略研究认为,每一轮A股大跌尾声呈现出“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盈利底”的演变过程,市场底”大多位于“政策底/信用底(社融数据拐点)”和“经济底”之间(除了15 年“杠杆牛”),形成社融数据与A股估值在历史上较为强相关的正向关系。一般而言,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演变规律:政策底/信用底→市场底(与前者间隔 2.5 个月)→经济底(与前者4个月)→盈利底(与前者基本同步或滞后3个月)。
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可以在一些目前预期很低、估值很低,但是当下环境又不受损甚至受益的行业里寻找一些高性价比的方向,更从容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