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与发展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般认为,1951年美国奥瑞格大学商学院教授Burrel和Bauman教授发表的《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是行为金融学产生的标志,因为该文首次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将行为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来解释金融现象。此后早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多经典之作,包括VermontSmith(1962)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Bauman和Burrel(1969)的《科学投资方法:科学还是幻想》、Slovic和Bauman(1972)的《入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等。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成为行为金融学的代表性学说。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与发展

1985年,Debondt和Thaler发表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引发新一轮行为金融研究的热潮。此后,市场不断发现的异常现象和一些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了传统金融存在基础上的缺陷,再加上期望理论得到广泛认可和经验求证,使得入们对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再思考,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入物主要有Thaler、Shefrin、Fisher和Shiller.这些研究涉及噪声交易研究(Fisherblack,1985)、过度反应研究(WernerF.M.Debondt和RichardThaler,1985)、心理会计研究(Thaler,1987,1999)、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Shefrin和Statman,1994)、行为资产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199)等。这些研究一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缺陷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市场上入们存在诸多的行为认知偏差和Subramanyam的《过度自信、套利和均衡资产定价》以及Barberis和Huang(2001)的《心理账户、损失厌恶和单只股票收益》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更加注重投资策略的完善,着重将心理学研究和投资决策结合起来。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刘力教授1999年《行为金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是我国较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与EMH之争及其基本理论的文献。牛芳和纪路(2000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并考察研究了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决策的特征。杨惠敏和魏斌(2000也对行为金融的产生、发展及基本理论进行概述并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股票市场的过分波动。黄兴旺和朱楚珠(2000)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评述,对其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和应用方面作了相关的介绍。

2001年以后,对行为金融的研究更加重视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及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阳建伟(2001,2002)在综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羊群效应模型和行为金融主要的投资策略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讨论。张亦春(2001)也从非标准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和介绍了行为金融理论。李晓昌(2001)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公司呈现“圈钱饥渴症”现象进行了分析。黄树德(2002)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论证问题,并对行为金融理论前景进行展望,认为两大派别在争论中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更具实践性的主流金融理论的观点。刘红忠和张防(2004)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与市场投资者情绪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并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此作出解释。岳衡和赵龙凯(2007)利用行为金融理论的“有限记忆”及“心理关口”假说来预测股票价格的数字特征与收益率的相关性。王向阳和韩卫东(2007)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总体特征,通过分析市场参与者结构及各自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对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短期动量效应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兆文军和于奇(2008)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修正EGARCH模型,并以上证A股指数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股市的波动非对称性。邱奕奎等(209)从利空和利多两个方面考查投资者行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构造出非理性投资泡沫模型,并用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