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大咖有话说 | 缺能源or缺动力——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展望

能源,是伴随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大动脉”。回顾人类发展史,从学会用火开启进化之路,刀耕火种奠定了人类农耕文明;从薪柴到煤炭,蒸汽机的使用让人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而从煤炭到原油,内燃机和电力的应用带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人类文明实现飞跃式增长……能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血液”。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前的能源“动力”不足,“血液”也供应不足,此时便需要新的能源带动人类社会发展。

一、能源脱碳:“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缺石头”,人类发展有更高要求

“石器时代的终结不是因为缺乏石头,石油时代终将结束,但并不是因为缺乏石油”这是曾担任26年沙特石油部长的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的名言。正如亚马尼所言,能源转型和下一个能源时代的到来,并非传统化石能源供应不足,而是有了新的内核和原因:人们愈加感受到自然破坏尤其是气候变化的“后遗症”,而生产力的进步正在逐渐与“碳”脱钩,同时,人类需要在旧能源的动力枯竭之际,寻找能带领人类走向下一个时代的“新能源”。

首先,气候问题首当其冲。即便当前仍有学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仍存在争执,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工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地球环境最大的威胁,也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2021年,极端天气频发:2月份美国德州寒潮;夏季中国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同样是夏季美国极热天气与飓风侵袭;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连绵千里、持续多天的山火。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北美再一次遭受寒潮。除去极端天气外,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问题。

其次,生产力进步与“碳”脱钩,给了人类迈进下一个能源时代的“底气”。前美国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巴马2017年在《科学》杂志发表《清洁能源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一文,文中阐述了从2008年到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了10%,而能源消费量降低了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8%。文中表示“美国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脱钩’”。据此来看,当前经济的增长已经不完全依赖于能源消费增长,更进一步说GDP和碳,已经出现了脱钩的迹象,因此各国在能源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底气,去追寻更高效、更有利的能源。

最后,一种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动力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寻找新的动力。回顾每一次能源革命以及同时期的工业革命,能源的迭代都有一个共同点:效率的提升。试想,若当前全球仍以刀耕火种的能源为主,是完全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人口的。因此,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陷入迟滞,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全球急需一种新的力量,带领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极端。“能源转型”,应运而生。

二、新能源时代:资源储量不再是“绝对优势”,新能源技术成为必争高地

当前我们所认知的“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有两大区别:碳和资源储量。

从碳方面来看,凡是被纳入新能源领域的,理论上都是零碳能源,如风能、光伏等。氢能也是新能源,但从其来源来看,真正做到零碳的氢能只有绿氢的部分,换言之氢能只有实现绿氢供应,才能算作新能源。

另一方面,新能源不再以“资源储量”作为绝对优势,各国、各地区的新能源供应量做到了相当程度的公平。虽然每一次的能源革命背后都有技术的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人类走出薪柴时代进入化石能源时代,资源储量就成为了各国差异的根源之一,甚至成为了必争之地。例如当今中东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动荡局势,其根源就在于该地区丰富的油气储藏成为了全球眼红的“香饽饽”;又例如美国当前经济发展重要的底气之一,就来源于页岩革命带来的能源独立;而我国之所以在2021年的全球能源短缺中快速反应,保证居民和生产的能源消费,也在于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例子都证明了煤油气这三大化石能源的重要地位及其受重视程度,很大程度由其资源储量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资源不均衡带来。而新能源中的光能、风能则不然,即便全球的风光分布也不甚均匀,但较化石能源而言,并不存在绝对的地理分布差异,也不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掌握绝对的资源话语权。

既然不存在绝对的资源储备不均匀,那么未来新能源领域的竞争节点就在于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获取技术:风电、光伏、制氢;新能源利用技术:电动汽车、分布式电网、燃料电池等。这些新能源获取和利用的技术,将成为未来各国争相攀登的高峰。

三、天然气、氢能、锂电: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行中

上月下旬,我国关于新能源的相关政策密集发布: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分别在3月21日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3月22日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3月23日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政策层面助力新能源发展。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能源,判断新能源未来发展格局,3月24日,卓创资讯组织开展了《碳中和前言视听课——新能源》的研讨会,本期研讨会选择了新能源时代“能源主角团”中的三大重量级选手:替代能源LNG、“终极能源”氢能和电力储能的关键产品锂电,并邀请了三位行业专家进行分析讲解。

天然气:

首先天然气由于其“最低碳的化石能源”特点,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能源转型时期最重要的“过渡能源”,同时也是各国选择的清洁能源。本期邀请了天然气专家、卓创资讯天然气主管国建作为演讲嘉宾。

从全球角度看,各国天然气有不同程度的利用。国建认为,当前各国天然气在发电结构的占比有不同且差距较大,成熟天然气市场,燃气发电在发电总量中占比超30%,燃气发电是主要消费领域,如日本燃气发电占比近70%。

图1 天然气:燃气发电潜力巨大(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国建认为,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而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中主要重要作用是对煤炭的替代。由于我国能源资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煤炭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近70%,而燃气电厂/供热碳排放仅为燃煤电厂/供热39%-48%,不足50%。因此,在可再生、储能等发展成熟以前,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将在双碳的推进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图2 天然气:燃气发电对燃煤发电的替代作用(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锂电:

锂电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重要交通消费端的新能源汽车,还是新能源发电的必备配套设备储能都离不开锂电的身影。本期邀请了卓创资讯锂电池资深分析师韩敏华作为演讲嘉宾。

韩敏华认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政策给予了锂电池行业大力支持。锂电池相关政策基本围绕产业链头部、尾部两个环节,一方面大力推动锂电池终端应用,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上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对于上游资源环节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快相关金属矿产的开发应用,为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顺利产销提供根本保障。对于下游终端环节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新能源车、储能和其他数码电子行业,所涉及的领域涵盖新能源车、储能、新能源体系建设、5G等。

图3 锂电:政策端对锂电的支持(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同时,韩敏华还对我国锂电池产业链条各环节涉及的产品进行了分析。韩敏华认为,当前产业链中锂电池环节的产能已经规划到2035年甚至以后,单个头部企业的规划产能动辄三五百GWh水平,需求倍速增长。而自2021年以来,镍钴锂价格均呈上涨态势,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中下游各环节企业做出了如产品结构调整等措施。

图4 锂电:供需错配(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氢能:

本次研讨会氢能方面邀请了两位行业专家,一位是来自于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的氢能专家,另一位是卓创资讯氢能资深分析师陈汶桂。两位专家分别从氢能的规划利用和氢气自身基本面做了分析和分享。

能源研究中心专家认为,氢能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像“广场舞”:推崇者认为有着极高的价值,而反对者认为一文不值,但不可否认,氢能将作为电力的重要补充,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氢能的发展重点集中在供应和消费两端。从供应端来看,氢能是完全清洁零碳的能源,但当前的来源仍以灰氢为主,未来想大展身手必然要求绿氢的供应量大幅度提升。消费端来看,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端的重要一员,占比10%~25%。

图5 氢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同时,对于氢能利用,专家认为总的原则是“有电用电,无电则氢”,同时氢能在诸多领域可以完成电力无法实现的功能。氢能的使用场景绝不仅限于当前最热门的氢燃料电池,而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高效低碳的二次能源、灵活智慧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同时,专家特别提示,未来氢能将在工业领域大有建树。

图6 氢能:氢能将扮演三大角色(截取自研讨会现场视频)

另外,在研讨会的交流环节,陈汶桂对氢气当前的供应现状做了分析:受近年来氢能热潮推动,中国作为全球副产氢大国,上游氢气布局不断加码,截至2021年底达22万吨左右,然下游需求跟进速度不及,目前中国商品氢市场整体处于供过于求态势,厂商多以产定销。从生产工艺来看,化工尾气提纯为主,占比约63%,天然气、甲醇等化石燃料制氢次之,电解水制氢因成本较高,市场占比相对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企业较多,叠加需求支撑,产能占比集中,西部相对较少。未来,随着氢能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氢气的供应或维持增长态势:除了工业副产氢继续增加以外,北方部分风电制氢项目或将陆续投产,绿氢的供应也会随着绿电布局进程不断增加。

【后记】

未来的能源,将是多能集成的大能源时代。既有新型零碳能源作为能源体系的主要框架,又有传统能源的随时策应和补充;既有集中式供能,保障民生和生产,又有分布式供能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当技术完成突破,打破能源的“不可能三角”,真正的大能源时代到来之时,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下一个层次的标志。

新能源的发展是我国长期的战略规划,也是新时代的重要增长动力。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时期,我国将坚持“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

注:《碳中和前言视听课》研讨会,可联系卓创资讯会展王晨龙参加,4月课程为《双碳与建材》。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