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期货试点的情况如何?

①我国国债利率期货的迅速推广。我国也曾进行过短暂的国债期货交易试点。1992年12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向证券自营商开放国债期货交易,但刚开始的交易量并不大,市场显得很冷清。于是,上交所于1993年10月25日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此后,深圳交易所和北京商品交易所也向社会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面向公众推出后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1994年下半年到1995年5月,开办国债期货交易业务的交易所和证券交易中心就已近10家,其中以上海市场最具代表性。同期国内股票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相对低迷,不少商品期货品种被暂停交易,大量资金汇集到国债期货市场。据统计,1994年我国国债期货合约交易总面值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倍。

②我国国债期货风险事件。然而,我国庞大的国债期货交易量背后大多是投机交易,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再加上我国现货市场固有的缺陷以及期货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如由于当时我国证券市场刚开始起步,国债的数量偏少,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交易者总体上十分不成熟,这些都使得在利率不断上升、国债期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扬的情况下,交易违规事件接连不断。

我国利率期货试点情况

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事件是中国金融市场迄今为止发生的最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 327”是一份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1992年3年期国库券到期的基础价格确定为128.5元,1995年2月327合约的价格一直在147.80-148.30元徘徊。1992--1994年中国面临高通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国务院决定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财政部根据物价指数每月公布保值贴补率。因此,对通货膨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缘由。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做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做多。多空双方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导致国债期货市场行情异常火爆。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流言得到证实,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一直在“327”品种上与万国证券联手做空的辽国发突然倒戈,改做多头。“327”国债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按照万国证券的持仓量和现行价位,327国债每上涨1元,它就要赔进十几个亿,一旦到期交割,将要拿出60亿元资金。毫无疑问,万国证券没有这个偿付能力。万国负责人管金生艇而走险,于当日16时22分13秒突然发难,砸出1056万手(每手面值2万元人民币的国债)卖单,把价位从151.30元打到147.50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这个行动令整个市场都目瞪口呆,若以收盘时的价格来计算,这一天做多的机构,包括像国发这样空翻多的机构都将血本无归,而万国不仅能够摆脱掉危机,并且还可以赚到42亿元。当天夜里11点,上交所正式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无效,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次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万国证券最终在劫难逃,如果按照合约规定的收盘价到期交割,万国亏损6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151.30元收盘价平仓,万国亏损16亿元。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宣告夭折。同年9月20日,国家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都公布了对“327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决定说,“这次事件是一起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控制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国债期货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很明显,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现在我国国债现货市场正在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国债交易主体对固定收益工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已经初步具备了适时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客观条件。相信在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那一天,中国将再次推出自己的国债期货。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