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双联”贷款创新的启示

甘南州副州长表示:“从根本上实现藏区的长治久安,最终还是要让普通群众能搭上地区发展的"顺风车"。在这当中,金融力量至关重要。"双联"惠农贷款为甘南的扶贫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撑,从目前效果看,已经转化为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了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今年上面政策好,农行帮忙也好着呢,现在日子过得宽裕着呢!”操着一口浓重的藏族普通话,合作市勤秀乡麻木索那村的村主任南卡桑吉边说边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帐篷,席地而坐。南卡桑吉对记者说:“今年元月份知道有这个贷款,我贷了5万元主要是买牛。一头牛6000元,我自己又贴了点钱买了10头,加上以前家里的60几头,现在光养牛一年就能挣4万到5万元……”

7月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每当此时,牧民们会出去寻一片风景秀丽的山坡扎上帐篷,全家人在此安闲地住上一周,当地人称之为“浪山节”。记者遇到南卡桑吉时,他正和他的家人扎帐篷,座垫还没来得及铺上。听说是采访“双联”惠农贷款,大家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气氛很是热烈。

在藏区采访的几天里,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麻木索那村大队书记才项热布旦说:“有了"双联"贷款后,村民的观念也跟着变了,以前守着草场啥也不想做,现在有了5万元就去买牛羊,自己加点钱就可以买10头牛。是"双联"贷款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甘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刘小宇深有感触:“从根本上实现藏区的长治久安,最终还是要让普通群众能搭上地区发展的"顺风车"。在这当中,金融力量至关重要。"双联"惠农贷款为甘南的扶贫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撑,从目前效果看,已经转化为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了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

甘肃2000万农村人口中有1300万还是贫困人口,而甘南又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贷款难、贷款贵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涉农贷款利率上浮70%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些地区甚至上浮100%。在双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双联”贷款推出之前已经15年没有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农民资金需求主要依靠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为25%,最高达40%。

“为了集中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撬动金融机构资金支持藏区群众脱贫增收,甘肃省改变了过去撒网式的财政扶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整合,与当地金融机构共同扶持贫困农牧户发展特色产业。”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张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据他介绍,去年8月,配合省委“双联”行动,甘肃省财政厅与农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开发了“双联”惠农贷款。为了支持“双联”贷款的推进,甘肃省专门在58个贫困县每个县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贷款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提供担保。

“"双联"贷款最大的特点就是:农行执行的是基准利率,财政实行全程全额贴息。”农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韩国强向记者介绍,“双联”惠农贷款期限为1年到3年,额度为3万元到100万元不等。从2012年开始到2016年,农行每年为“双联”惠农贷款配置60亿元专项资金,5年内分期分批使全州符合贷款条件、有生产经营能力、有贷款需求、发展积极性高的所有农牧户都能获得“双联”惠农贷款。

“5年发放300亿元"双联"贷款,财政贴息要18亿元,农行利率让利7.2亿元,这25亿元就用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上去了。我觉得,这确实是对农民实实在在的支持。”韩国强说。

“今年农行贷款利息低,财政也替我们担着呢,老百姓满意,对"双联"贷款大家都关心着呢。”在麻木索那村,南卡桑吉也算了一笔账:过去全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有了“双联”贷款后,贷款5万元,光补贴利息一年就能节省3000多元,按一户平均6口人算,相当于每人直接提高收入500元。

现在,麻木索那村125户牧民中有117户都贷了款,一共507万元,是整个甘南州“双联”贷款覆盖率最高的行政村。而同样受惠于“双联”贷款的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村民们,则把能否争取来“双联”贷款确定为推选村干部的一条衡量标准。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甘南州累计发放“双联”农户贷款5579户、金额达3.54亿元,户均贷款6.35万元。其中,仅今年前6个月发放“双联”贷款达到3.38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额的9.15%。

农牧民的希望

在夏河县王格尔塘镇的惠民牦牛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遇到了刚刚买饲料回来的农户马海比布,他一边侍弄着牛一边告诉记者,去年他向农行贷了5万元“双联”贷款,一共养了14头牛。因为牛在育肥期每天的饲料就需要25元,所以前几天他刚刚把其中的3头牛卖了——棚外垛了满满一车的饲料就是用卖牛的1万元钱买的。

“"双联"贷款门槛比较低,是发展养殖最好的贷款。”惠民合作社主任马玉伟说,“如果贷款5万元,按照原来的利息就是700多元,3年就是2000多元,省下这些钱正好是喂牛的饲料成本。”

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是回族聚居区,与牧区不同的是,这里人多地少,靠种植业致富无望的农户,就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畜牧业牛羊短期育肥,而这也成为甘南半农半牧区最好的发展模式。

“因为没有草场,牛羊在棚里育肥是最快的。”王格尔塘镇镇长窦大斌向记者介绍说,去年8月,上街村和下街村的118户农民共同出资出地组建了这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分户养殖,集中管理的运行模式,实行饲养、屠宰、销售一条龙。今年省里推出“双联”贷款,这里也成了县级推广点。

“每个暖棚覆盖4到5户农户,由其中实力强的一个农户承包,农行为承包者发放5万元"双联"贷款作为养殖流动资金。”马玉伟告诉记者,由于合作社将两个村的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都纳入其中,去年以来已有两次分红,每户平均分到2800元,不仅很好地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而且也相应地保证了农户的还款来源。

不过,由于“双联”贷款还在试点阶段,贷款的人多而名额有限,想扩大规模的马海比布担心,下次不一定能贷给他了,而马玉伟则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其他人——“现在,"双联"贷款只贷给了20户,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如果是农户个人贷款,只有贷款户可以享受到贷款带来的实惠;但如果是产业贷款,所有社员就都可以享受到贷款,我们希望也能有产业贷款产品推出来。”马玉伟说。

不过,如果符合条件,马玉伟的希望也许很快就能实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双联”惠农贷款除了向农牧户发放的单户贷款外,还有一个子产品就是“双联产业贷款”,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3年。

贷款额度能否再大一点?期限能否再长一点?针对农牧民普遍反应的问题,记者随后也从农行得到了好消息:“双联”惠农贷款在甘南的试点得到了农行总行的支持,将甘南州一个地区的贷款总体规模扩大为每年8亿元,5年40亿元,并且牧区的覆盖率达到80%……

可持续探索

在藏区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农牧民对惠农政策的拥护以及旺盛的贷款需求。这项金融创新不仅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而且,由于办理贷款手续需要补办第二代身份证,从而推进了当地户籍管理;随着贷款业务推进,广大农牧民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还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不过,在社会效益颇丰的同时,“双联”惠农贷款是否可持续值得关注。作为商业银行,农行如何平衡贷款的风险与经济效益?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试图寻找答案。

“准确地说,这个贷款是有扶贫开发性质的商业性贷款。”韩国强说,“农行在惠农贷款中积极创新,坚持利率让利,但首先必须严守风险,把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承受范围内。”

韩国强坦言,这项业务的盈利水平低,考虑到管理成本、拨备计提等因素,从内算账甚至可能亏本。“但我认为,这个贷款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一方面,政府打造了政策性担保公司这个平台为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放大倍数为1∶5,即使出现20%的贷款不良,理论上风险完全可控;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都也对农业银行有所承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归还贷款。”

据了解,为降低金融机构进入农牧区的成本和风险,在“双联”惠农贷款工作中,除了成立担保公司提供全额贴息,甘南州政府还参与了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以及贷款回收的全过程。做到“实施有方案、投向有指导、流程有监管、贷后有管理”,最终实现“双联”惠农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有效益、能收回”的目标。

最让韩国强高兴的是,为了让农行甘肃分行把惠农贷款的新模式打造好,农行总行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专项政策——调低了资本占用系数,并在考核中剔除了息差,总行还承担了拨备。

另外,降低成本还要靠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在村级打造惠农服务点,把电子银行布进去,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韩国强告诉记者,今年农行的金融服务在甘肃16000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下一步,该行还打算将金融服务流动车开进村镇,让农牧民贷款、还款更加方便。

据悉,以“双联”惠农贷款模式为基础,目前甘南州正在进一步探索创新甘肃省藏区开发性金融模式,以政府行政资源撬动金融资源,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对藏区发展和稳定的综合效应。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