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 跨区域考试掐尖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办好义务教育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从2012-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一手抓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坚持先行创建、示范带动,鼓励支持各地探索优质均衡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指导各省各县根据实际、分期分批加快实现县域优质均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吕玉刚还表示。

  破解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跨区域考试掐尖、举办‘占坑班’、收取‘赞助费’等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吕玉刚进一步表示,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以前所未有力度推进“双减”工作,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负提质并重,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山东省坚决落实中央“双减”部署,校内深化“五项管理”改革,制定小学“零起点”教学标准,出台规范办学“十五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设立、监管、查处和规范全链条工作体系,有效缓解了“负担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双减”成效认可率达到95%以上。

  冯继康还表示,山东省全面推开课后服务,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经费保障措施以及引进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办法,实现有需求的学生服务全覆盖,做到课后托管与特长培养双兼顾,全面解决了“托管难”问题。

  吕玉刚表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优化公办民办结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出台学校管理标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出台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建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生睡眠、手机、读物、考试、体质管理和网络游戏治理,强化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切实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吕玉刚介绍,教育部认真落实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加强跨部门数据比对和精准摸排,挂牌督战重点地区,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确保辍学学生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

  《华夏时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已全面实现。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

  过去十年,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以前所未有力度狠抓控辍保学,如四川凉山州劝返了6万余名辍学学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此外,教育部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权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万人,增长142.8%。

  而在过去十年,2012—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2-2021年,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

  据记者了解,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多次提标,达到东中西部统一的小学650元、初中850元;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为普通学生的8—10倍。“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优先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等学生纳入资助范围。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惠及每一个适龄儿童,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重大专项工程、建立脱贫攻坚省际结对帮扶机制等,大力支持中西部、老少边贫和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针对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实施专门资助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尹后庆进一步分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加强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公平的就学机会,做到‘有教无类’。”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