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宏观经济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迁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指标的?

  研究结论

  2022 年6 月,《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正式出版,年鉴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较之前统计公报的口径更为完整。2021 年8 月我们曾发布《地级市角度看人口普查》,收集统计了31 个省市发布的地方人口普查公报,对过去十年人口流动的趋势、各地老龄化的差异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我们将立足于最新公布的年鉴,尤其是其中关于年龄分布的资料,研究人口结构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指标的。我们认为,随着老龄化的演进,人口年龄结构将对宏观数据解读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尤其是在出生人口、失业率、城镇化等方面,人口对这些指标的内在构成已经、且还在继续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当我们在评估生育、就业、区域、产业政策的效果时,忽略人口年龄结构可能会高估政策带来的改变。

  年龄结构主导出生人口趋势,出生人口收缩有望趋缓。过去10 年对出生人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育龄妇女数量的下滑:(1)2010 至2020 年间,育龄妇女人数由3.6 亿降至3.2 亿,降幅12%;(2)生育率降低,但变化并不太大,“七普”数据显示2020 年总和生育率约为1.3,“六普”数据中总和生育率约为1.2,若以“七普”数据的倒推,2010 年的总和生育率或为1.28;(3)二孩政策对生育率企稳回升功不可没,但三孩政策能否复制二孩政策的效应存疑——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三孩生育率也有所提高,由2015 年的2.21‰提升至2019 年的4.48‰,或表明生育政策在实践层面提前放松,部分压制的生育意愿已经释放了一部分;(4)未来十年,育龄妇女人口将趋于稳定,若以2020 年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生育率线性外推,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直至2035 年仍将维持在900 万上方;考虑到二孩政策对长期生育率的影响比较有限,我们假设二孩生育率回归到政策实施之前2010 年的水平,以此推算,2021-2035 年出生人口数量将从1000 万上方降低至850 万上方;若假设三孩政策的效果和持续时间与二孩政策相似,则生育政策的调整有望在2023-2025 年带来累计约220 万的出生人口。

  年龄结构削弱青年失业率比重,工程师红利越加强势:(1)由于青年群体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下降,青年失业率对整体失业率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小。2010 年,就业人口中16-24 岁的比重为14.3%,2020 年这一比例为7.1%,降幅超过一半,当前青年失业率提高1 个百分点,导致的整体失业率变动仅0.07 个百分点;(2)尽管劳动年龄拐点和劳动力产业转移拐点相继到来,但过去十年人力资本迅速积累,“工程师红利”表现强势。2020 年,20-34 岁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接近6000 万,占该群体的五分之一,而2010 年,20-34 岁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约3000 万,仅占该群体的9.4%;(3)青年的就业选择加剧了一些行业的老龄化,但同时,由于自身群体占比有限,也并没有使得另一些行业更加“年轻化”。

  年龄结构影响城镇化节奏,年轻人城镇化率已经较为充分。年轻人口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我们推算了2010 至2020 年间各年龄层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比重,2010 年5-34 岁人口在未来10 年转化为城镇的比例更高,其中转化比例最高的是5-17 岁人口,均超过40%,40 岁后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均不高于20%。

  老龄化趋势愈发显著的当下,年轻群体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下降,2010 年35 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8.5%,2020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43.8%,更为重要的是年轻群体的城镇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16 至35 岁人口城镇化的比例均已超过70%,后续这部分群体继续城镇化的空间可能较为有限。

  风险提示

  若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或将加快出生人口下降的速度;

  出生人口的测算基于既有生育率水平,促生育政策的推出或影响生育率的走势;

  本文中数据对比基于“七普”和“六普”等基础数据,若基础数据存在偏差,可能导致结论产生偏差。

(文章来源:东方证券)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