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安徽实施科技助农成果显著

  安徽省在农业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量占全国增量的5.1%,成为全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农业发展得益于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助农贡献率达65.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化和生态农场,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一、农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效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安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科技强农方面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种业强省建设行动、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数字赋农行动等六大行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启动种业强省建设,完成农业种质资源调查任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352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186份。新建高标准农田560.34万亩,总面积达55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机生产的融合,农机变得越来越智慧,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农村部评价报告显示,安徽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并列全国第2位,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全省粮食收获损失率较常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挽回粮食损失超7亿斤,占粮食产量的0.9%。

  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滁州市南谯区、明光市、芜湖市湾沚区、广德市、砀山县、阜阳市颍东区以及宿州市入围。其中宿州市成为继亳州市、淮北市之后,安徽省第3个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地级市。至此,安徽省已有3市、38个县(市、区)实现这一目标。2021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其中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在96.8%、88%、89%以上,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在科技助农的大力推动下,安徽省在“三农”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021年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10964.4万亩,总产817.52亿斤,同比增加13.72亿斤,占全国增量的5.1%,总量居全国第4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肉蛋奶总产679.8万吨、同比增长10.2%,水产品产量236.5万吨、同比增长1.8%,蔬菜产量3077.38万吨、同比增长4.36%,“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安徽省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是全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

  二、安徽省为农业造“芯”

  种子就像工业芯片,是制约产业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内核。种业强不强,决定农业强不强。2021年9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安徽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围绕强化创新做强种业迈出重要一步。实施方案提出,将聚集优势资源,围绕安徽省种业主导品种和制约安徽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领域,组织科研院校、种业企业揭榜攻关,通过5年时间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围绕水稻、小麦、玉米、辣椒等4个农作物和瘦肉型猪、地方猪、肉牛、肉羊、肉鸡等5个畜禽主导品种,分别确定攻关重点任务和预期成果。

  安徽省在水稻和小麦育种上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长江流域的两系、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品种推广应用上优势明显。但是畜禽类育种发展慢,地方猪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滞后。因此该实施方案既抓优势项目继续做强,也突出补短板,为畜禽产业发展“造芯”。

  2021年,安徽省遴选出13个品种19个基地,试点构建2个农产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以上,训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8000人次以上。支持9个品种良种联合攻关资金2430万元,其中水稻、小麦各600万元,瘦肉型猪、地方猪各300万元,玉米、辣椒各150万元,肉鸡130万元,肉牛、肉羊各100万元。创建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和平台,鉴定水稻资源并筛选性状优良的种质,定位克隆有利用价值的新基因等;培育中抗稻瘟病、米质达二级优质米及以上、产量比对照增产5%的中籼水稻新品种5个到7个;育成年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水稻新品种1个到2个。培育绿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20-30个。培育关键性状突出,中抗赤霉病,或品质符合优质小麦标准,或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3-5个。在生猪饲养方面,建立地方猪种基因库和信息库,培育1-2个地方猪专门化新品系,筛选3-4个含有地方猪血统的最佳杂交组合;开发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猪肉产品2-3个。

  三、发展乡村产业和特色生态农场

  《安徽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乡村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做强现代种养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等,形成健全的乡村产业体系。”到2025年,安徽将布局皖北、皖中、皖江、皖西南四大绿色乡村产业板块,形成既凸显区域差异化发展又能实现区域互联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安徽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2021年耕地流转面积达4157万亩、占确权面积的51.5%,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新增家庭农场2万家,总数达17.7万个、居全国第1位;新增1.1万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1.1万个、居全国第5位。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预计新增600个左右,总数达1900个左右、占12%,超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速预计11.7%、高于全国增速。

  在肥东、长丰、庐江、蒙城、涡阳、利辛、萧县、泗县、五河、颍上、阜南、定远、舒城、裕安、桐城、太湖和歙县等17个县(市、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中央财政安排1.7亿元支持安徽开展试点。种养结合是实现畜禽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化肥使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路径。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稳粮保供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试点县人民政府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要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扩大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降低运营成本;统筹资金资源加大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支持,鼓励通过PPP 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网10月9日消息,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安徽开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肥润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50家主体“省级生态农场”称号。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农业生产务实举措,“省级生态农场”主体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规范生产过程,做好产地环境与农产品监测,积极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发掘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营造良好诚信经营环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