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侨乡文化助力潮汕地区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11月3日电(分析师郭桢)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潮汕三市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密切协调发展,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新侨乡”。

  一、独特“走出去”侨乡文化振兴当地经济

  潮汕三市是对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的合称,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莲花山脉以南,是地理区域潮汕文化区。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可利用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少,这也是潮汕地区历史以来就有在外经商、向外开拓文化传统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伫立在汕头海堤边的过番纪念柱,刻着过番码头往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距离,可以感受到先辈华侨漂洋过海的艰辛。

  潮汕人善于经商是独特地理位置和文化属性造就的结果,在潮州街头可见有人穿短袖衣服,有人穿毛衣,有人上身穿羽绒服下身穿短裤,从衣着上可以看出潮州人低调务实的性格,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经商风格。潮汕人生意遍布全球,代表人物有李嘉诚、马化腾、谢国民、黄光裕、刘銮雄等著名企业家,其中李嘉诚曾是亚洲首富,马化腾曾是中国大陆首富,谢国民是泰国首富。在潮汕地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建有很多宗族祠堂,每年都会举行多达数万人的同姓祭祖大典。祠堂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乡村文化、族群记忆、传承纽带,具有留根铸魂圆梦的重要意义,广泛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思想共识,涵养新生代侨务资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揭阳市委统战部部长姚丽璇提出,传承侨乡祠堂文化,增强华侨华人“根”的记忆,结合祠堂不同文化特色,将祠堂打造成“侨”特色的国学教育新阵地、文化传承新平台等;要挖掘侨乡祠堂文化,提升引侨聚侨“魂”的向心力,找准文化振兴与华侨文化的结合点,塑造新时代乡贤精神;要弘扬侨乡祠堂文化,以知名华侨华人族谱、祠堂为载体,加强做好其后裔联谊工作。

  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海外华侨华人与潮汕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往来,对潮汕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提高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推动潮汕文化“走出去”是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汕头市的“小公园”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骑楼街区,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基本仿照巴黎街区样式,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这里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思乡怀旧的地方。街区里面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正是汕头从开埠发展成一个现代都市的过程,也是粤东的中心从千年古邑潮州转移到汕头这座“新兴”城市的过程。

  二、潮汕三市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潮汕三市各有特色。潮州有韩愈典故、工夫茶、潮商等历史传承。汕头靠海,渔业海运发达,是著名的美食之乡。揭阳境内山区起伏,有独特的客家人文化,近年来,揭阳的翡翠玉器市场发展成为“中国玉都”。潮汕三市凝聚成合力,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潮汕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潮汕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各市政府放下包袱,敞开胸怀,放长眼光,以潮汕经济基础、地缘环境、文化背景等优势和共同点,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从产业结构看,潮州市第一产业在三市中占比最高达9.2%,第二产业占比达48.9%;揭阳市第三产业在三市占比最高,达到52.2%。不过,三市第三产业占比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汕头市坚持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汕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3.65亿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9.87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0%。揭阳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68亿元,同比增长5.6%;地区生产总值为2265.43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1%。潮州市消费市场持续恢复,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5.76亿元,增长10.5%;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44.85亿元,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5.2%。

  从数据看,潮汕三市各项经济指标都低于广东全省平均水平,与广东省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有很大关系,珠三角占整个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粤东、粤北、粤西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未来如何平衡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三地的经济关系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将伴随着产业的转移,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会逐步迁出湾区,对于潮汕三市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三市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厚植营商土壤,为转移进来的企业做好服务,做到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另外,潮汕三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之间,处于投资洼地,三市要主动对接两大经济区建设,加强交通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三、打造现代化“新侨乡”

  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经济龙头,地处韩江、榕江、连江的出海口,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汕头市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市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内海湾面积57平方公里,从空中俯瞰“海在城中央”。汕头借助侨乡优势,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特区发展之路。在提升城市能级方面下功夫,礐石大桥与汕头海湾大桥形成跨海交通环线,是汕头港东西两翼联结粤东和珠三角的主要通道,联结深圳、珠海、厦门陆路交通纽带。在市中心的时代广场周边,苏宁广场、群光广场、华润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让汕头具有国际化的格局。汕头用完善的交通圈来拓展都市圈,培育经济圈,深入推进大港口、大陆网、大物流建设,构建起综合交通网络,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汕头首创了以华侨为核心理念的区域股权交易板块——“华侨板”,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发挥重大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汕头港目前已形成码头运输、公共物流产业配套的综合性港区,是粤东、闽西、赣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海上门户。

  《汕头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将汕头打造成鼎足粤东、全省一流、中国知名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商贸消费领域引领者;要以更加突出的贸易优势和更加优化的贸易结构争当粤东国际贸易枢纽;要推动汕头外贸企业积极探寻全球数字贸易领域市场机遇,培育以海外推介、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版权服务、统计研究等为核心的数字贸易新优势;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大全球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推动汕头建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

  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整合区域资源,形成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汕潮揭经济圈,进一步形成粤东经济圈,最终成为一个北承海西经济区、西接粤港澳大湾区,使潮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潮汕三市联合发展,在一个整体内通盘考虑、统一决策,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推动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潮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明确、协调发展”是主要的特色,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缘、能源和资源情况,重工业、轻工业、商贸业各自侧重发展,整体上相互配合,形成了有聚集有辐射、有前沿有腹地的良好发展格局。通过科学分工,发挥不同地域的不同优势,通过优势的互补,实现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未来潮汕地区将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港口的便利条件,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现代化“新侨乡”。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